青春是悸動的,然而青春的大腦卻是敏感又脆弱的。醫師指出,嚴重精神疾患(包括思覺失調症、雙極性疾患及重度憂鬱症等)好發於青春期和年輕成人期,年齡約 13 歲至 25 歲之間。青少年身陷情緒風暴之中常出現拒學行為,過程中,父母家庭甚至社會安全網該如何接住這群孩子,是時下的重要課題。
正逢青春期的 J(化名)從小就是害羞不擅於社交的人,但上了高中的她,有名要好的朋友 H(化名),她們總是一起上學、讀書、準備考試。然而高一下學期時,H 自殺過世,她的離開使 J 感到無比自責,每每想到她,J 總是感到龐大的倦怠無力感,甚至失眠、出現輕生的念頭,更因此抗拒去學校,因為校園中的每個場景,都會讓 J 想到 H。
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指出,台灣嚴重精神疾患患者估計超過 50 萬人,年齡約介於 13 歲至 25 歲之間,有多少孩子受精神疾患所苦?北榮曾統計,過去 10 年間「向日葵學園」的收案學員裡,罹患重度憂鬱症、重度焦慮症等情緒疾患約占 56%,但近年來,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員逐漸增加,占比來到 28%,並持續增加。
所謂的精神疾患,包含思覺失調症、雙極性疾患及重度憂鬱症等,其症狀從失眠,焦慮,憂鬱,激躁,進而到妄想和幻覺,甚至暴力,自傷和自殺都有,原因和大腦功能和神經傳導物質調節功能失調有關。陳牧宏強調,青少年在人生長大的關鍵時刻,若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學習和人際關係必然受到衝擊。
J 和父母曾來到台北榮總青少年身心科門診,並告訴醫師,她想上學也想讀書,她希望人生回到原來的樣子,但是就是不敢去學校也無力讀書。原來,拒學也是精神疾患的表現,陳牧宏說,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拒(懼)學,有可能是焦慮、憂鬱等引起,若情形超過 2 周且影響日常生活,應就醫檢查。
陳牧宏分享,曾有名罹患情緒疾患的高中生,原先在校學習過程皆正常,進入高中後卻出現學習倦怠,厭學、懼學等情形,更經常曠課。該名高中生的奶奶高女士透露,孫子自從罹患情緒疾患後,便經常在家睡覺,原以為是孫子偷懶不想學習,但經校內輔導老師評估,之後更被轉介至北榮,才確診為情緒疾患,並接受治療。
其實,面對孩子有精神疾患和出現的各種行為時,父母、家人無一不是心疼自責,現在談起過去種種,仍不免哽咽。但這群家長,仍付出自己最大努力去理解並幫助孩子,一名家中曾有拒(懼)學青少年的家長透露,「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如果我因為自己的疲憊而放棄,那孩子回到正軌的機會將趨近於零。」
因此家人的發現和理解,能及時協助青少年就診評估及治療,更能有效避免嚴重精神疾患產生的諸多後遺症。不只家人支持,醫療體系的協助也相當重要,為了幫助受精神和情緒疾患苦惱的青少年,不因疾病而耽誤學習和成長,北榮成立專屬於精神情緒疾患青少年的復健病房「向日葵學園」已 20 餘年,至今協助超過 2000 名青少年重返校園、完成學業。
如同來到向日葵學園的 J,在經過半年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後,情緒已逐漸平靜,也順利在向日葵學園度過了她的高二上學期。好消息是,新學期開始前,J 不再恐懼校園,開始願意嘗試漸進式回校上課,J 告訴醫師,她要勇敢繼續前進,還要活得充實和快樂,雖然依舊想念 H,但更要把 H 來不及活的精彩,由自己為她活下去。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兒童、青少年 ADHD 患者自殺風險高?研究證實可觀察患者「就醫樣態」及時轉診、預防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