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祺爺駕到談企業》「本土史」就是一部台灣齒輪發展史 長征270萬公里的動人故事

報新聞/羅伯特 2023.01.28 12:04

記者/ 陳仲祺

一眼見到文質彬彬的林益民頗有好感,濃厚的書卷氣息看似不像生意人,沒想到他握著我的手慢條斯理的說:「您好,我是本土的林益民」,我心中倏地回敬一句:「你是本土的,難道我是外來的。」

看到他遞來的名片,我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家名為本土的公司,專門從事齒輪製造,後來又得知本土生產的齒輪,居然是當今全球電動車風潮中,三顆齒輪裡,中間那一顆最重要的心臟,於是興起採訪的念頭。

約訪當日,林益民仍是一派紳士風格介紹他的父親,一位個頭不高,精神抖擻、目光銳利的老人,我一看遞來的名片當下反應是立正站好,因為大名是「林森」。

和國民黨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同名,林森清末曾任職台北電報局,台灣割讓後還參加劉永福抗日活動,支持孫中山革命,與蔣中正意見不合,但地位崇高,所以台灣以林森為名的道路各處都能見到,台北精華地段的林森南北路便是一證。

話說回頭,對父子兩人的深刻印象,只能用相見恨晚來形容,尤其當林森老先生談起他當年長征美國270萬公里的英勇事蹟時,我不禁挺胸坐直,由衷佩服。

故事得從1980年代說起,當時美國就像埋有寶藏的樂土,引領無數創業者探索,一只破皮箱、一口「菜英文」,成為台灣商人勇闖「米國」的標配。本土公司創辦人林森也不例外,他每天開車四、五百公里,老婆在副駕駛座替孩子打毛線衣陪伴,累了睡車上,沒有google map的年代,常開到沒油等待救援。

林森膚色相較兒子林益民顯然黝黑許多,這是在美國四處參展久經風霜的戰績,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談起本土歷史更是條理分明。「本土成立起初以代理進口機床、刀具等耗材,尤其是偏向齒輪的工具機床。」聽林森老先生話當年。

圖說:本土公司創辦人林森神采奕奕的解說當年長征美國的歷史﹝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圖說:本土公司創辦人林森神采奕奕的解說當年長征美國的歷史﹝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本土史」就是一部台灣齒輪發展史

本土發展史儼然就是台灣齒輪發展史。早年,台北工專畢業的林森,待過飛利浦、摩托羅拉、福特等公司,然而正逢台灣對日本入超太多,政府規定精密的加工機械,包括齒輪機械,不能從日本進口,導致歐美市場崛起。就在1978年,他加入瑞士SIBER HEGNER,也就是有利股份有限公司。

在有利公司期間,他曾經到德國、瑞士受訓,學到許多專業技術;也曾經戰績輝煌,當時台塑重工(台塑齒輪廠)有過半機器都是林森經手賣出。但擁有創業家冒險精神的他,毅然決然在1981年離開有利,四處借錢成立本土齒輪。

草創只有三、四人的小公司十分艱辛,因為代理不到德國、瑞士等大工廠,只能朝歐美、日本的小工廠發展。前八年,一年能賣掉兩三台工具機台已經算不錯了。直到1990年,本土收購歐美齒輪刀具轉售,公司才開始轉虧為盈。

當時的本土還未自產齒輪,更多是以貿易方式經營。歐美向本土下齒輪訂單,再由本土委託台灣齒輪工廠生產。

圖說:本土這塊招牌已是歐美電動車大廠最信任的台灣品牌﹝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圖說:本土這塊招牌已是歐美電動車大廠最信任的台灣品牌﹝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危機成轉機  對手變夥伴

千算萬算沒想到,原本一手貿易往來的好牌,在1994年出現重大轉變,台灣六家齒輪廠聯手成立「陸聯」公司,準備自產自銷,對本土而言,簡直就像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劇情,試想想,六家齒輪廠合併的陸聯,若真要與本土為敵,還真棘手。

陸聯成立一度使本土面臨危機,但靠著靈活身段業務銷售出身的林森,可是練過「乾坤大挪移」的,他主動向陸聯剖析,「你們強項是製造,我專才是銷售,這不是剛好嗎?」林森逆向操作,化敵為友,協助陸聯產品外銷至美國,還到美國底特律、德國漢諾威等工業重鎮辦展覽。

憑著一股異於常人的勇氣,提著一只皮箱,帶著一疊厚厚型錄,林森租了車就在全美四處奔波,把好車開成破車,有油開到沒油,10多年總計里程數超過270萬公里,他把全台灣齒輪廠的產品推銷出去,成為齒輪外銷界的台灣之冠。

本土不是只會做行銷,林森眼光獨具,「只有走向專業研發才能活得更久」,他不斷開辦齒輪技術研討會,委由德國、瑞士技師授課,帶動台灣齒輪業者廠學習;本土最為人稱道的是售前服務,斡旋於美國與台灣之間,幫忙翻譯文件,轉換製圖用英制與公制,或製作服務檢驗報告。

圖說:本土齒輪多次榮獲金炬獎、小巨人獎以及磐石獎﹝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圖說:本土齒輪多次榮獲金炬獎、小巨人獎以及磐石獎﹝照片由本土公司提供﹞

不斷轉型跟上世界電動車潮流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是本土成功轉型的最佳驗證。當美國客戶質疑本土沒有自家工廠,難以再信任合作時,本土在1998年終於下定決心設立齒輪製造廠,在台中租了兩三百坪的廠房,除了繼續外銷台灣齒輪廠的產品外,開發的新客戶則提供本土齒輪,這一來互不得罪,皆大歡喜。

由於林森長年銷售各家齒輪,又舉辦專業研討會,對產品的利弊得失皆瞭然於胸,因此本土的差異化,建立在品質與售後服務上,客戶都說,「跟本土買產品,至少晚上睡得著」。

2005年以後,本土生產齒輪步入正軌,起初生產工業型齒輪,2008年本土即投入電動車齒輪的研發。兩年後的台北花博園區,展出納智捷電動試行車,其中齒輪由本土公司供應。爾後,隨著該品牌賣給鴻海集團,本土亦加入鴻海的動力團隊,雖然與納智捷合作時間不長,但卻已引起國外廠商的高度關注。

要知道在電動車心臟的動力系統中,除馬達外,另一個核心零組件,就是幫助電動車變速的齒輪箱,而電動車齒輪箱中只有三顆,本土只做中間那顆最精密的齒輪。

所以本土並不是台灣銷量與營業額最高的齒輪公司,卻又如何能受到美國電動車大廠的青睞?答案是品質,許多做「黑手」的師傅,只要接到本土的單子都不禁立馬正襟危坐,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單馬虎不得,本土的要求很高、很高」。

當林森說完這段270萬公里的長征故事,我從他望向兒子林益民的眼神中,感到那股熱情與期待,因為本土故事的下一篇章「電動車的時代狂潮」,將由接班人林益民繼續說下去。

原始新聞來源 《祺爺駕到談企業》「本土史」就是一部台灣齒輪發展史 長征270萬公里的動人故事 臺灣郵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