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全球共善學思會「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

慈善新聞網/ 2023.01.09 13:41

在觀察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引領更多人投入善行,走入人群為天下人付出。。

  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國家圖書館與聯經出版公司共同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1月8日於國家圖書館三樓國際會議廳,以「《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為研討會主題,共計一百二十八位來自各界關注當前佛教發展的人士與會,探討《法華經》如何通過現代宗教家與學者的詮釋與轉譯,深入影響社會各個層面,在觀察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引領更多人投入善行,走入人群為天下人付出。

  佛陀晚年時期在靈鷲山上,對弟子講述大乘佛教經典《法華經》。鼓勵人人發揮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與智慧,走入人群中以慈悲利他精神修行菩薩道,因而這部經典也為後世弟子盛譽為「經中之王」。「共善交流、事理印證」,作為一個以宗教信念為基礎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慈濟基金會本於對全球問題的「共善」與「共責」,因此透過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廣泛結合跨國界、跨領域的夥伴關係,建立學術與實務交流平臺,為全球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法華經》目前就以鳩摩羅什法師譯本流通居多,其用字雋永,二十八品又以譬喻故事聞名,其中以「法華七喻」之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繫珠喻、髻珠喻、良醫喻最為人著稱。雖然是故事,但是放諸現代物欲橫流導致人心汙染的社會,其實都可善用經典中的精神去對治。

  靜思精舍德悅師父代表證嚴上人致詞,師父提到在開春之際,研討會從花蓮開始走入人群,首度在國家圖書館,大家共聚精進,一起探討法華之妙用。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如何循循善誘,引領弟子從聲聞、緣覺,直到成佛之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證嚴上人受戒之後,也在小木屋苦修《法華經》,藉由一字一拜體悟其經意。上人思即,只要匯聚五百人,即能成就一尊聞聲救苦,千手千眼觀世音的宏願,秉承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師訓,而投入人群中。「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而開啟慈濟的因緣,直到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足跡,都在實踐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法華精神。

由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國家圖書館與聯經出版公司共同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致詞表示,自稱以科學角度來研究佛法的科技人,他強調完全可以驗證佛法是行得通的諦理。探討當代菩薩道,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出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在教菩薩法。因而上人也一再鼓勵大眾要走入人群,藉由做中學,學中覺,進而力行人間菩薩道。

  「典藏國寶、一門深入」。每天誦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強調,設立即將屆滿九十周年的國家圖書館,主要設置目的在保存典籍,目前館藏不同時期,五十四種版本《法華經》,其中最早期的是六世紀南北朝時代的手抄本,印證《法華經》是華人世界流傳最廣泛的經典。國家圖書館授權聯經出版復刻,屬於國寶級的宋刊小字梵夾本《妙法蓮華經》,期待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經典,也將典藏數位化上架,提供讀者上網查閱,希望經典能夠永續流傳。

  由於國家圖書館授權,出版《妙法蓮華經》的機會,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致詞時表示,修行本有諸多方式,而妙法就是行得通的哲學思想,著重於啟發暨激勵人心,他也以「三界無安,勇猛精進」兩句簡短經文,自我期許並勉勵同仁,在變幻困難的大環境中,能夠勇往邁向前行。

  上午的研討會就「法華精神與當代菩薩道」專題進行發表,由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主持。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首先上臺分享,他試問大家「娑婆世界是修行者的淨土,或是穢土?」藉以闡述一切眾生界皆菩薩淨土,菩薩依各類眾生因緣而趣淨土,因此入眾生承擔皆是淨土。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花果並蒂即因即果。而諸法實相,本於十如是,徹底覺悟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終極本質。一念向善即為善,一念轉惡即為惡,然而人人本具善的本質,空有無二如何因材施教引領人人向善,即會三歸一善巧方便的運用。藉由實踐四安樂行,法師期許大家「善轉法華,而不被法華所轉」。

  曾經是腦神經外科醫師,圓光佛學院教務長寂慎法師,行醫過程接觸修行的病患,在互動中體悟,了悟行醫無法究竟解決身體的病苦,而為解脫眾生的苦,唯有從心著手,因此在深入《六祖壇經》之後,就放棄行醫而選擇修行之路。應眾生根器不同,除督促要持續精進,也要不斷自我沉澱,法師推薦修持楞嚴與法華兩部經典,特別強調修行就要一門深入,唯有佛力勝過業力,若能自覺聖智,入不二深法,此乃真正一門深入。

共計一百二十八位來自各界關注當前佛教發展的人士與會。

  「演繹經藏、實相真義」。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分享,三十五年來貫徹道藝合一,以打坐、打拳和打鼓的三打訓練,落實優人創作與生活的目標。每一年以「雲腳」方式,讓團員回到最初的原點。由於2020年在靜思堂演出《金剛心》開始與慈濟結緣,也因為參與《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特別是將經文以梵唄的方式來呈現,期許能夠為未來的人間,留下足以傳揚佛法的諦理。劉老師談起在高雄五場演繹過程,每一場次都要與一千六百八十位不同的志工同臺,真是不可思議的體驗,當下更要放下藝術工作者的執著,也才發現原來佛法藉由演繹方式,已經傳入大眾的內心。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繼續以〈法華七喻—藥草喻〉分享證嚴上人於1966年創立慈濟,投入慈善救助,爾後以「尊重生命,以人為本」設立醫療志業,接續教育、人文四大入世志業設立之因緣。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皆是應病人所需,希望將快樂、幸福與美滿留給病人,而將問題、困難與責任留給自己承擔,以落實全人、全時、全家、全隊與全社區的五全照護。並以永續、精進專業、完善社會責任、培育精英人才,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於環境保育,推動健康社區預防醫療,素食低碳飲食,節能減碳防治汙染友善環境,雲端醫療網路整合系統,讓醫療能夠更普遍深入。

  大體老師模擬手術,全球人醫會推動社區醫療服務,醫護送愛到家進入社區往診。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造成,慈濟從容因應,投入跨宗教跨領域的援助,在九十七個國家提供各項防疫物資,進而對生活匱乏民眾發放物資。八家醫院設置專責病房,來者不拒將擴充醫療量能,在疫情期間也認養防疫旅館,開放靜思堂為民眾接種疫苗等事蹟。

  「涅槃即清淨,眾生就是經,皆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對於佛法深入探討,發行過多本研究著作,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就以精闢的角度分享「法華實相顯真義」。暢談法華經如何從公元一世紀時的〈方便品〉,到後續的二十八品完整內容,進而傳入中土的三種譯本。由於眾生本性具足,人人皆具與佛同性,得以無量法門度眾生,因此他更推崇法華是一切眾生的實踐之道,也正是當今證嚴上人對《法華經》的貢獻。

探討《法華經》如何通過現代宗教家與學者的詮釋與轉譯,深入影響社會各個層面。

  「詮釋義理、契入真實」。在「法華經義理的當代詮釋」專題發表階段,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明毓法師,分享法華經的總論,闡述部分經文內容,佛陀藉由七譬喻來為聲聞緣覺開解一乘實相。明毓法師並分別以〈法師品〉、〈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到〈普賢菩薩勸發品〉等各品,闡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弘經,與各品的精要。對於慈濟有深入了解,他最後也強調慈濟志業,就是以方便法契入真實義,法華精神的實踐。

  關注地球生態環境,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陳英善,就從垃圾島國說起。數十年來,在加州外海島夏威夷之間,一座垃圾島存在。面積約有臺灣的四十四倍大,其中又以塑膠垃圾為主。塑膠垃圾分解會為塑膠微粒,根據研究每一個人每一星期大約會吃進五公克的垃圾微粒,垃圾汙染受害的不只是海洋動物,透過食物鏈方式最後再進入人類的身體。

  「我們如何在傷害地球環境,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的身心。」陳教授強調垃圾只是冰山的一角,如何讓地球不再傷心,問題根源在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解決之道在於法入心,法入行,走入人群之中付諸實際行動,以清淨無染入群,守志奉道恆持不動,體悟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才能不斷增長自我的智慧。

  因為參與編撰《靜思語》的因緣而投入慈濟,慈濟慈善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靜原,分享上人二度講述《法華經》與《無量義經》的歷程。事理應時空轉變,理相殊無二致本質,以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日日善念發心,開啟慈善志業,後續應時代環境所需,應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逐步開展各項志業。

  上人並以「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闡揚並實踐以一貫之的菩薩道精神,因為菩薩道的盡頭,就是苦難的眾生。期許慈濟人為時代作見證,呈現臺灣社會的縮影;為人類寫歷史,顯現一部世界的苦難史;為慈濟立經藏,描繪地湧菩薩的見證。洪主任最後就以「切莫戲論是日過,把握當下正念間。」與眾共勉。

  聯經出版陳芝宇總經理特地感謝講師們精闢的解說,讓大家能夠學習法華的精神,進而將佛法融入生活當中。因為出版《法華經》的因緣,雖然是一個結果,但是由於讀者透過閱讀,也能成為別人的因,在因果互為情況下,也期待今天大家所聞,都能在未來種下無量的善果。

1月8日於國家圖書館三樓國際會議廳,以「《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為研討會主題。

撰文/吳進輝;攝影/羅景譽、江昆璘、游濬紘、曾玉麟、陳何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