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從《天下雜誌》報導「掛號要等半年,退化性膝關節炎人氣醫師為何20年來不被醫界認同?」談起

華人健康網/文/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 2023.01.03 16:13

歲末寒冬,《天下雜誌》登出短篇報導「掛號要等半年,退化性膝關節炎人氣醫師為何20年來不被醫界認同?」的標題,激起讀者、閱聽大眾的好奇心,但一兩個小時的採訪,要解答這疑問,有如以管窺天!篇幅有限,亦未能充分傳達新知。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醫師。

報導連結:

其實,世人不易接受新知的現象,哲人早有貼切的解答:

Whenever something is new,

people say it is not true.

As time goes on and it is proven to be true,

people say it is not important.

As time goes on and it is proven to be important,

people say it is not new anymore!

Voltaire, 1694~1778

2014年7月經典出版的「新膝望」,在第四章「十年探索」中,也有詳盡的論述,茲摘要部分內容如下,以補充這篇報導的不足:

緣起

1989年,在背負著公費生的六年服務義務下,我曲折的完成了專科養成訓練,成為合格的骨科醫師,隨即前往美、德、瑞三國,進行為期一年的關節重建次專科訓練。1990年中,充滿自信的回到臺灣,準備一展所學。

如同所有剛出道的外科醫師,自認為練就的功夫足以解決來自病患的所有問題;同時,也浪漫的以「刀不輕易出鞘」的俠醫自許。當時,對於新興的關節鏡手術熱中的我,致力發展治療運動傷害的各種新手術,相較之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算是單純的。對於它,多數骨科醫師期待的,是能碰到嚴重變形又願意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要不然,就只能以藥物減輕疼痛,靜待病人的關節繼續「退化」了。當然,對於外科系醫師來說,無法積極動刀解決問題,內心是滿受挫的。

令人費解的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式,經過了這幾十年,觀念仍沒改變多少。由於病因遲遲未能破解,病患無法得到根治的方法,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的漫長歲月,只能轉而求助各種保守療法減輕痛苦,因此,葡萄糖胺、軟骨素、關節注射液等營養製劑得以長期站穩一席之地。不免俗的,講求「立竿見影」的功利主意也悄悄滲入醫界,須輔以長期耐心保健的矯骨手術或是關節鏡手術,逐漸式微。人工關節方面,倒是推陳出新,不斷有新的設計及材料出現,激烈的市場爭奪戰持續上演:迷你傷口、電腦輔助手術、女性專用型、客製化……,各方豪傑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注意。

親身體會了人工關節對病人生活品質改善的神奇效果,自己確實也曾沉迷其中。不過,或許是生性喜歡挑戰權威、顛覆傳統,內心總是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傳統觀念充滿質疑,更認為,有幸能進入人體而直接觀察關節構造的骨科醫師,應該負起尋找引起關節「退化」真正原因的責任。難道永遠都得等待關節完全破壞才能介入嗎?沒有辦法阻止關節持續「退化」嗎?

宇宙萬物,均有因果,關節的「退化」應該也不例外,我們又怎能因為自己的有限認知,斷定它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老化呢?若果真是自然老化現象,為何不是每個老人、每個關節都有這問題呢?同樣的膝關節,為何「退化」常只發生在內側?這些疑問以及無形的心靈動力,多年來,持續的推著我,航向尋找最後一塊拼圖之路。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有如一幅巨大的拼圖,近代醫學界窮百年之功,幾乎已能隱約看出全貌。各種與軟骨崩解有關的細胞酵素以及複雜機轉相繼被發現,醫藥界無不摩拳擦掌,卯足勁,期望能發展出適當的阻斷製劑,造福眾多罹患者。然而,微小世界之大,有如宇宙般浩瀚無際,這些機轉環環相扣,繁複無盡,有如星座般時有新發現。但,這些機轉是如何被啟動的,仍缺臨門一腳。我們發現的「內側摩擦現象」,歷經二十年的臨床觀察及基礎研究驗證,似乎正是那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塊拼圖,正好可嵌入如下圖所示的人生旅程的中年期甚至青少年期,而能完整的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在這疾病發生的醞釀期、症狀前期、以及臨床期的各種表現。由於幾乎人人都有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膝關節是否走向如下圖所示的紅色「退化」曲線,取決於個人的使用狀況。無論是日常生活、工作場合、或是運動習慣,愈常彎曲膝蓋,「內側摩擦現象」產生的軟骨損傷愈是顯著,日積月累,膝關節步入「退化」曲線的機會愈大。這塊拼圖,不但能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以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原因,更能據此提出適合的治療方式,終能為「預防」,甚至「治癒」這常見的惱人病痛帶來新希望!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或許是“Osteoarthritis”(骨性關節炎)這名詞誤導了方向,更可能是“Degenerative 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過早為它的病因下了定論,多少病患因而延誤病情?多少學者走入浩瀚如宇宙的迷途,縱使無法求得答案,卻因此累積了一生的研究成果而得名?又有多少醫者因這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衍生出來的多樣性醫療行為而顯赫?更別說因之得利的相關醫療產業!

如同闌尾之於闌尾炎,內側皺襞,這發育過程遺留的構造,如若果真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元兇,是造物者的疏失?還是祂對人類開的玩笑?或是考驗?

強大的反撲力量

同儕的質疑

萬萬沒想到,這最後一塊拼圖的擺放,會是如此困難!

內側皺襞這麼軟的組織,怎可能造成骨骼變形?若內側皺襞果真是引起膝關節「退化」的元兇,那,把它清除不就解決問題了?更何況,這不是所有骨科醫師都會、而且經常做的關節鏡小手術嗎?「退化」性膝關節炎」這麼容易就可治癒?真是不可思議!

這些質疑,普遍存在骨科醫師的心中,可由以下公開的網路批評略知一二:

有民眾在某開放性論壇問到:

我在網路上蒐尋到退化性關節炎目前有「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可以在不換人工關節的情況下有機會治癒,目前是否只有慈濟醫院的XXX醫師有做這樣的手術,還是有其他的醫師或醫療院所也有做這樣的手術,麻煩各位先進是否有這方面的訊息可以告知,萬分感激,謝謝!

醫師一回覆貼文:

看起來就一般的關節鏡小手術,講的跟什麼神一樣,現在一般單純的清關節,我們這裡都不太做,根本沒效!講得好像全球第一人,第一大發現,還讓我以為是不是太久沒做功課,落伍了!

特別去查了一下,所有醫學期刊提都沒提到!他做的我沒特別詳細看,等到他真的成功,臨床研究成效被認可,那時候再來討論也不遲。

最難忍受這種畫大餅的作法,害我整天聽病人說:「聽說」,還要浪費我的時間教導正確觀念:「軟骨不會修復,不能再生。」

醫師二回覆貼文:

這個歪理造成我很大的困擾!這樣說好了:

一個病人來看我,診斷以後告訴她病因跟治療方式,大多數聽了很震驚,不能接受事實,也就是說,覺得自己還年輕,不能接受往後的日子要每天這樣不舒服,然後開始懷疑我誤診,要不然就說她有聽過什麼什麼治療方法,問我有沒有聽過(就像這個畫大餅誤導民眾的奇怪治療!)。這時候我只好給病人上一課,說為什麼她聽到的那個方法不奏效,上完以後,病人還是半信半疑(不能接受連最後的希望都成空,認為是不是我的知識落伍了)。小則是病人的質疑,大則是病人不回診,副作用是我整天講一樣的事,因為一些白癡在那詐騙!

你說我工作十年,每天重複至少幾次的事,我能不生氣嗎?

關節炎人口非常普遍,這幾年二三十歲的病人都有,當然不局限於膝蓋。關節再生?請他在下一個Medical Conference 發表,如果沒有,不要在那散發謠言誤導,造成別的醫生看診的不便!

醫師三回覆貼文:

「內側褶襞」就是 Medial Plica,大部分好發於膝關節內的臏骨內側,請相信我,清除內側褶襞是最最最簡單的膝關節鏡手術,根本毫無難度可言,是一個只要會最基本膝關節鏡技巧的醫師甚至總醫師就會做的手術,我們也常常在做內側褶襞的關節鏡切除,但是通常是因為要進行其他手術,發現病人有內側褶襞的情形順便做的。

醫師四回覆貼文:

我曾在骨科醫學會聽過呂紹睿主任的案例報告,呂主任的理論是認為內側褶襞會造成褶襞和股骨內側的摩擦(事實),導致股骨內側軟骨損傷(事實),這種損傷可能會導致關節內的發炎反應增加再造成其他軟骨的發炎(???),基本上,我只能說,「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成因很多,年紀、運動習慣、體重、解剖構造……,要把膝關節的成因歸於單純由內側褶襞造成,認為清除內側褶襞就可以預防,甚至「治療」已經發生的關節炎,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醫師五回覆貼文:

在這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醫師間的交流也十分頻繁迅速。若有人發表一些獨有的創見,卻沒有其他同儕的認同,可能要分辨一下,到底是「眾人皆醉他獨醒」、還是只是為了宣傳而已?

無情的核刪

2005年,「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已逐漸被廣大的病患群接受,終於驚動、進而不見容於「主流」勢力,我們所珍惜並努力推展的創新手術由於數量異常超越同儕,引起健保總局的注意,因而被審查委員毫不留情的「處理」了整整一年!一筆筆我們醫療團隊辛苦治癒的病例,卻被審查委員毫不留情的核刪:

「依病歷記載,無須執行該項手術,核刪。」

「沒有足夠理由支持該項治療,核刪。」

「未經詳細檢查,逕行住院手術,整筆核刪。」

「非必要的手術,不符醫學常理,整筆核刪。」

「非必要的手術,有違醫學倫理,整筆核刪。」

……

……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各種離譜的指控及核刪理由,很難相信是出自高知識水準的審查委員手中,除了絕望於國內的病態醫療生態,也只能原諒他們的無知!那一整年,雖然讓近五百位長期膝痛的病患受惠,院方卻因此損失了兩百多萬核刪款。而,來自病患正面的回饋,是支持我們堅持走下去的唯一動力!

不肖醫者

醫療環境逐漸敗壞,原因很多,部分醫療從業人員缺乏專業素養,是原因之一。偶而病患會陳述一些違背醫學倫理的就醫經驗,雖令人痛心,聽聽也就忍了,不過,2012年發生的這件離譜客訴,已嚴重侵害病患權益,還是決定公開:某天,接獲病患查證,說是北部某專精微創手術的醫師聲稱曾親自前來關節中心研習「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並據此以自費方式向接受此項手術的病患收取高額費用!

這消息,讓我聯想起最近偶而會碰到的特殊病例,巧的都是在他處接受本中心所創的關節鏡方式處理後,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痛苦!面對他們,不禁自責:當初萬萬沒想到,將這項手術發表在醫界的專業雜誌後,不但無法讓更多人受惠,反倒造成了反效果!其實,醫師學習新的手術技術,必經以下階段:

1.熟讀文獻(或參加醫學會聽講)。

2.實際觀摩。

3.從病人身上累積經驗。

尤其,「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精髓,很難在文獻上描述,親自前來觀摩學習是絕對必要的。遺憾的是,一知半解即貿然執行此手術的醫師,比比皆是,病患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實證醫學的阻礙

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醫學論文以每天數千篇的速度增加,想從中快速找到足以採信、運用的答案,何其困難?實證醫學的觀念及尋找文獻中最佳證據的方法,對於每天面對病患、不斷碰到無法當下確切回答或處理的問題的醫療人員,確實是助益頗大的。

九○年代後半,實證醫學被導入臺灣,相關推廣研討會多如雨後春筍,各大醫院也相繼成立「實證醫學中心」,最近,不斷改革的新制教學醫院評鑑,更將它列入評核醫院內部學術討論會的品質指標之一!這樣的過程,對於國內醫療品質的提升,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十年前,開始投入教學行政工作的我,適逢「實證醫學」導入之時,對其推廣,也曾下過一些工夫:參與研討會、成立讀書會、組團參觀當時國內唯一的「彰基實證醫學中心」、選派成員至英國受訓、成立院內實證醫學中心,直到目前,仍有為醫學生上簡介課程並舉辦競賽的機會,一路走來,親身體驗期間醫界的種種變化,對「實證醫學」的現況,有諸多難言的感觸。

所謂「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實證醫學」常不自覺的被不當運用,如今,其原始意涵已逐漸為多數人忽略;在臨床研究及論文審核時的過度被強調,反而阻礙了創新理念的發表;相反的,若有幸擁有被其加持過的研究成果,即如握有尚方寶劍,將橫行無阻!這樣的現象,對整體醫療生態的影響,尚難評估。

曾經受邀參加了一些以人工膝關節置換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並發表有關「單一關節面整型手術」的演講。席間,有機會聆聽國內外骨科界菁英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經驗及看法,感覺上,「實證醫學」似乎已悄悄的對這領域的醫療生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其一:會議一開始的暖身題——「關節鏡手術在『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仍是選項之一嗎?」由來自執臺灣醫療牛耳的首都醫學中心專家開講。短短幾分鐘的演講,鏗鏘有力而驚悚的結尾,是將關節鏡手術劃了個大叉叉的畫面!頓時,獲得在座關節置換喜好一族的滿堂采。這樣的情景,雖說早有心理準備,卻仍有被重重羞辱的感覺,無奈,四個題目講完後,原本預留的討論時間已用耗,無法表達我的不同看法了。心想:唉!算了吧,再怎麼說,這是專為人工膝關節置換安排的場子,這是他們刻意安排的開場秀,自己就忍著點吧!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這位「專家」將關節鏡手術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劃了個大叉叉並宣判死刑之所本,就僅僅是Moseley在2002年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有名但備受爭議的論文:“A Controlled Trial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摘要其重點:將180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三組,實驗組接受正式關節鏡清創(60名)或沖洗手術(60名),對照組(60名)接受只刺穿皮膚並未放入關節鏡的假手術,術後追蹤一年,結果發現,無論是關節鏡清創或是沖洗手術,都無法得到比對照組的假手術更好的結果,在某些時間點,假手術的療效甚至超越關節鏡清創手術!(我的感想:美國人真是勇敢!竟然有180位病患願意接受這種不人道的實驗,存疑!)

不過,這篇中規中矩的論文若以「實證醫學」的標準觀之,還真可被歸類為無懈可擊的高可信度證據,也因此,不到十年,被相關論文引用了842次,成為風雲論文!(如同今天的開幕演講,引用它,是最適合的!)。影響所及,使得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在其「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指引之中,將關節鏡清創手術(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for OA Knee)列入沒有積極療效的手術,而反對它的執行,影響所及,即便隔了個太平洋,也無法倖免!巧的是,2011年在西班牙Sitges 的ICRS年會,我有幸一睹Moseley的廬山真面目。Moseley受邀演講,也只能老調重彈,才開始講到結論處,臺下麥克風前早已排了十幾位專家,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提出質問,看著Moseley被圍剿,顯得有些招架不住,最後甚至轉成虛與委蛇,強詞奪理;此情此景,比照今天完美的開場鋪陳,再想到自己提出與傳統關節鏡手術完全不同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被雜誌接受刊登的艱辛過程,怎不令人唏噓?這不正是我在前面提到「若有幸擁有被『實證醫學』加持過的研究成果,即如握著尚方寶劍,將橫行無阻」的最佳實例嗎?

其二:由於「實證醫學」把缺少對照組的臨床治療相關研究論文歸入證據力極低的等級,一般雜誌也因此傾向拒絕刊登這類論文。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為例,雖然多年臨床經驗已讓我確信,它是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正確而有效的方法;然而,病患畢竟不等同於實驗老鼠,怎忍心讓一組病人自願充當對照組,勸他們不接受這項治療,並觀察三年,以與實驗組(接受治療者)比較呢?過去幾年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相關論文的經驗,讓我見識到,「實證醫學」已被多數同儕當成自我防衛的堅硬「烏龜殼」,一句時髦的「你的研究觀察沒有對照組」,就全盤否定了我提出的新理念,多數人在表達了如此簡短的評論後,就又迅速躲回安全的主流觀念裡去了。當然,這類論文想進一步被醫學雜誌接受並刊登,更是困難!這也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難以在醫界推廣的主因。

其三:會中,國內專科菁英對「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完全陌生,是我意料中的;然而,真正讓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同儕對於單一關節面整型手術(俗稱半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看法,竟然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觀念,是持反對意見的!他們認為,膝關節一旦壞到某種程度,就應該施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如此偏頗的觀念,反映了人性的另一弱點:挑有利於自己所熟悉技術的正面「最佳科學文獻證據」來說服病患;再挑負面的「最佳科學文獻證據」來貶低自己不熟悉、或較困難而無法學成的技術來自我安慰(如Moseley論文症候群)。

這樣的現象,在需要特殊技術訓練的外科領域尤其明顯!

以上這些觀察,不但驗證了「實證醫學」一刀兩刃的說法,也不禁令我為國內廣大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捏了把冷汗。

回頭再看看「實證醫學」的原意,是:

結合「最佳的科學文獻證據」、「醫師的臨床經驗」以及「病患的自主選擇」,形成三合一的診斷或治療聯合陣線,共同面對疾病,以得到最佳醫療成果。

這樣的精神,已經融合了強調「病人自主」、「知情同意」的醫學倫理概念;也就是說,病患在做選擇之前,理應完全了解(「知情」)各選項的優缺點,才能在自主的狀況下「同意」接受該項治療。然而,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治療為例,事實狀況又是如何呢?當患者在接受保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無效後,理論上,醫師會根據「最佳的科學文獻證據」告知手術治療的選項及優缺點。但是,在目前以「實證醫學」的高標準要求下,有多少證據會像「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般,因無法在學術雜誌曝光而不為醫界知曉?

此外,根據統計,在與醫師的互動中,有高達80%的病患是完全信任醫師的,扣除另外10%「自暴自棄」的消極族群,只剩10%的病患是會積極而自主的尋找更多資訊或意見,可是,其中有能力在浩瀚的知識領域找到「最佳科學文獻證據」的,又有多少?也因此,所謂的「最佳的科學文獻證據」,絕大部分是由醫師單方面提供的!

那麼,有關「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最佳的科學文獻證據」在哪呢?

在親眼目睹Moseley的窘態,又經歷首都的這場「高格調」專業論壇後,我也迷惘了……

回歸正題,還是要強調,「實證醫學」的原意是非常單純而正面的:

結合「最佳的科學文獻證據」、「醫師的臨床經驗」以及「病患的自主選擇」,三合一的診斷或治療聯合陣線。

目標在:共同面對疾病,以得到最佳醫療成果,提升生活品質。

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治療選擇(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截骨矯正手術、單一關節面整型手術、全膝關節置換術),可遵循「實證醫學」的原則,得到以下結論:

只有當一位骨科醫師熟練以上所提的所有手術治療技術並累積足夠的臨床經驗後,才能客觀而非選擇性的提供相關的「最佳科學證據」;再根據每位病患的生理、心理及家庭社會狀況,為病患及家屬分析各選項的優缺點;最後,病患依自由意志,選擇他認為最適當的手術方式。

然而,這是理想的境界……

全員到齊

記得是1999年初春,甫結束瑞士伯恩大學附設醫院的兩週觀摩學習,在開往德國 Koblenz 的火車上,望著窗外野花盛開的原野,腦中,探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研究主題一一湧現!

盯著當時寫下的近二十個主題以及『內側摩擦現象』致病機轉草圖,斑剝泛黃的稿紙以及逐漸鮮活的片段記憶,激起內心無限感慨 .....

從《天下雜誌》報導「掛號要等半年,退化性膝關節炎人氣醫師為何20年來不被醫界認同?」談起

截圖自2019年小魯出版社繪本 「Dr. Knee的希望花園:60°的祕密」

就在2015年春暖花開的五月天,支持我在15年前所提出、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假說的最後一篇重要論文,終於在歷經五年的嚴格檢視、漫長等待後,為內科領域的重要雜誌 Medicine 接受刊出。緊接者,說明『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在膝關節軟骨「退化」扮演的角色的論文也被 Medical Hypotheses 接受刊登。沒想到,好消息接踵而至,受邀撰寫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相關論文也被 Healthy Ageing Research 接受刊出。

2021年,論述『內側摩擦現象』必須於施行各種膝關節置換手術時一併移除,以解除術後疼痛不適的困擾,在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登出。

2022年,分析「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療效決定因素的論文,在歷經三年的13次投稿後,再度被Medicine 接受並刊登。

終於,1999年在巴伐利亞原野上奔馳的火車上構思的大膽假說:

『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的重複摩擦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導致膝關節軟骨逐漸破壞(退化)的重要原因

在經過數年來的無數挑戰、驗證、挫折、心靈考驗後,十五篇論文,已全員到齊! 看似簡單的理論,將逐漸改變許多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現況:

1.「退化」性膝關節炎將成為一個含糊、不負責任的病名,誤導了大眾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只能拖延,無法治癒。

2.過去醫界無法理解「退化」性膝關節炎關節軟骨逐漸崩壞的過程,已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做完整解釋。

3.過去醫界無法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臨床症狀,也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做完整解釋。

4.對於中老年(> 40歲)的膝痛求診病患,醫師應將最常見、可治療的『內側摩擦症候群』納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5.「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只要能早期診斷是否有『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就有治癒的機會。

6.大部分因膝痛、緊繃、關節腫脹、行動困難,而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可經由『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得到確實的治療。

7.『內側摩擦現象』必須於施行各種膝關節置換手術時一併移除,以解除發生率高達 30-40% 的術後疼痛不適困擾。

8.延遲處理以及術後缺少適當保健,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無法挽救、阻止關節軟骨繼續「退化」的主因。

在這漸趨紛擾的社會,灰色地帶往往為逐利者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治療版本也因此推陳出新,引起不少混淆。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仰望山巔的白雲

「好好保養,一定會慢慢好起來!」

「不用擔心,妳的膝關節已經用關節鏡整理過了,注意保健,軟骨會逐漸自然修復!」

「要有耐心,你的膝關節功能會一年比一年改善的!」

……

這些關節中心成員朗朗上口的習慣用語,與「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在一般骨科門診聽到的說法,確實是有天壤之別!

回想2000年大林慈院啟業、關節中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語重心長的表示:「希望以後不要再聽到骨科醫師說:等你的膝蓋完全壞了再來找我換關節。」之後,我就戒掉了這句事實上很令病患傷心,卻是骨科醫師的習慣說詞,甚且,更加激發我探究「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因的熱誠,二十幾年來,從未間斷。「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就是這樣逐步發展出來的!迄今,這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整體治療觀念及技術已造福了數以千計的膝痛病患,讓他們重拾快樂自如的生活。

為了推廣這套新的治療理念,照拂眾多長期受膝痛折磨的病患,我們在2009年開辦「膝關節健康促進專業研習課程」,公開招收國內外學員,多年來,陸續有數十位國內外醫師前來學習。然而,仍無法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

2014年初春,因緣聚足,得以成立「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計畫讓病患在慈濟各分院都能接受相同品質的照護,並希望藉由訓練及認證機制進一步幫助國內外醫療院所設置「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以造福有相關需求的廣大群眾。

多年的心願,終得以實現!

下圖是2023年加入「細胞治療」後,最新版本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2.0」臨床治療指引,期待這「全人、全程」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完整治療指引,能早日為醫界接受,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本文作者/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

文章出處

文章連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8/9085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