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疫情負面效應 研究曝「一族群」變更情緒化、沒抗壓性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2.12.30 03:25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不只有身體上的症狀,還害人更加喜怒無常、情緒化!董氏基金會引用國外最新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是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且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

該份研究由佛羅里達州大學醫學院的學者進行,分析2014年至2022年的《了解美國研究(UAS)》的調查數據,研究對象為18歲到109歲,共7109名美國人民,並比較疫情前(2014年5月至2020年2月)、疫情早期(2020年3月至12月)及疫情中(2021至2022年)的人格模型特質。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在疫情前及早期的人格特質間變化相對較小,僅在神經質上有小幅下降;然而,疫情前與疫情中相比卻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皆下降,這些變化大約是標準差的十分之一,相當於大約十年的規範人格變化。進一步也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而最年長的成年人組在特質上則沒顯著變化。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依照一些人格心理學家說法,人格特質的確比較不會因為環境壓力而改變,特別是核心特質,僅有非核心特質可能會因應環境而有所調整。

胡延薇舉例,例如比較年長的世代經歷過生活貧困、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又遇上曾造成大流行的小兒麻痺、霍亂等疾病,成功抵抗存活至今,能讓他們產生適應生活的方式;當面對新世代的新冠肺炎病毒,能啟動搜尋成功適應的策略來因應;反之,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帶來的衝擊較大,極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

已有不少研究均發現疫情造成人們恐慌或憂鬱的比例增加,尤其封城或隔離政策造成不得不大量使用網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造成親和性及盡責性下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不僅影響生活型態,也會改變我們的性格,受到影響的特質與社會連結、人際互動是有關連的,在防疫期間,大幅減少實際的人際互動及社交,社會連結變弱,會造成孤獨感增加,當疫情減緩要回歸到原有的社會群體中進行互動,例如學校,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對環境及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因此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像焦慮、憂鬱等。

戴怡君建議,可透過幾個方法幫助孩子調適回歸群體生活,恢復與他人及社會連結的關係。首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重新檢視和別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或是找信任的大人說出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則,鼓勵孩子做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冬天鼻涕連連、鼻塞又眼搔癢? 中醫「季節限定療法」專救過敏兒

全台「試管嬰兒」補助已灑28億元 一年半催生6545名嬰兒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