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還我母語拉抬客家聲量 高教資源卻日漸匱乏

客家電視台/胡吰誌 徐榮駿 黃映婕 綜合 2022.12.28 19:01
繼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後,客語的能見度逐步提升,政府部門除了在國民教育階段推動客語教學外,在高等教育階段,如何培育客家領域的研究人才,也是政策重點之一,目前全臺共有3個客家學院、6個相關學系、12所研究所,但同時都相繼面臨到資源分配不均,甚至苦撐等困境,今天的「高教客聲」系列報導,將要直擊、檢視,全臺各客家院所的現況與挑戰。 記者 胡吰誌:「記者現在在屏東科技大學的教室裡,這裡正在進行一堂很有趣的客家課,我們趕緊來看一下。」 「那這個油溫很低。」 蛋液沾鍋、輕晃兩圈,小黃瓜、紅蘿蔔絲汆燙幾秒鐘,重點來了,客家粄條搭配黃金比例醬汁,「怪味五行粄條」在課堂上大功告成,。 「哦!要斜斜,斜斜、斜斜地切。」 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是全臺技職體系大專院校中,少數囊括客家領域研究,有別於其它客家文化研究所,屏科大把主力放在「產業應用」。 屏東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陳文東:「(客家菜)上滿多的,也有傳統的客家菜、做傳統的,那也有食材,客家的食材然後做一些創新。」 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 周純純:「屏科大是科技大學,那科技大學,跟一般傳統的學校比較不一樣,會希望學生多考取、多考取一些證照。」 另外積極培育客語師資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是不少客語老師的進修首選,甚至連樂團主唱也來了。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學生 謝桂娥:「教這麼久的書、我教書十多年了,永遠都教自己比較不擅長的,為何我們自己的語言都不曾教,不曾去認真去思考過。」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學生 黃稚嘉:「現在高師大是,就是說(客家只有)研究所,我是很希望說,中部、南部、東部都有這種,就是說一條龍(培訓),從大學到博士班。」 沒想到的是,這兩所位於南部的客家文化研究所,師生卻是憂心忡忡,幾乎都面臨相同的窘境。 記者 胡吰誌:「現在全臺灣有客家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在北部有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及國立聯合大學,不過在南部只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就有很多師生以及專家質疑,北部和中南部,客家學術資源分配很不平均。」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 吳中杰:「你像北部,客委會有出錢,協助中央、交通還有聯合蓋整棟樓,新的大樓來做客家學院,南部就實在難過,我們就和其它的科系,一起擠在文學院裡面。」 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 周純純:「這個『重北輕南』一直都在,我們南部的這幾個客家系所,其實都面臨到招生的問題。」 客家學術資源,「重北輕南」狀況引發爭議,反觀北部三所大學均設立客家學院,卻也面臨師資、軟硬體整合問題。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周錦宏:「那當然客家學院裡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客家學院)在學校裡是,通常在不管是哪一個學校,它基本上是比較是屬於小的學院,裡面面臨的第一個,它的規模不是很大,第二個是老師的人數不夠。」 部分師生認為,就目前全臺而言,客家專業師資、技術人員,培育進度依然有限,北部雖然是客家學院遍地開花,但是個個火候太弱不成氣候。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周錦宏:「你要如何去強化客家學院的師資的結構,或者是增加招生的名額,或者是說你可以擴充它的,基本那些什麼設備維護,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 客委會主委 楊長鎮:「因為我們少子化的關係,各個學校開課、開新課的機會很少,不過長期來講,我們是希望說北中南東各地區都有機會(成立客家學院)。」 1988年12月28日,包含學生等各界人士串聯促成,「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其中一項訴求正是「推動客語教育」,如今客家高等教育走了將近20年,不少客家學院學生更進一步高喊「客家人才系統化培育」,專屬新時代的還我母語運動逐漸醞釀,或許才正要開始發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