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是男人特有的腺體,根據衛福部統計,109年攝護腺癌已經高居男性國人10大死因第六名,每年約7000人不幸罹癌,更有逾3成病人確診時已有轉移。攝護腺癌在早期不易發現異狀,甚至會誤以為是老化衍生的攝護腺肥大而輕忽,延誤治療影響存活率。
攝護腺癌患者前期無明顯症狀,嚴重轉移症狀多不適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絕大多數攝護腺癌患者前期並無明顯症狀,在還沒有轉移之前的症狀,幾乎與攝護腺肥大一樣,包括出現頻尿、夜尿、解尿慢等;當嚴重出現最常見約佔20%骨轉移時,會出現骨頭疼痛、腎水腫、血尿,甚至轉移至脊椎壓迫到神經恐引起癱瘓、大小便失禁。另外,還有局部轉移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三期腫瘤侵犯尿道,會引起解尿不順、夜尿頻繁,甚至血尿;一旦進入第四期惡化會擴及膀胱,會產生尿失禁、血尿,以及侵犯直腸時,如同直腸癌一樣有排便困難等。
50歲以上男性無家族史定期檢測,40歲有家族史更必需每年檢測
攝護腺癌的發生病因與老化、發炎、家族遺傳、基因突變或高脂肪飲食習慣有關。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針對攝護腺癌常見的篩檢方式除了傳統的肛門指檢之外,還有前列腺抗原驗血檢查(PSA)血液檢測,以及超音波與核磁共振掃描MRI診斷。50歲以上男性無家族史建議定期檢測,而40歲有家族史男性,更必需每年檢測。重要的是在還沒有症狀出現前,就能透過檢查及早診斷。
攝護腺癌早發現早治療,大多能徹底根治,死亡率並不高
事實上,攝護腺癌相較於其他器官癌症,屬於進展相對緩慢的惡性腫瘤,若能儘早發現越早治療,大多能徹底根治,死亡率並不高。如果屬於局部轉移,只要不太嚴重,癌細胞還在攝護腺內,一般治療效果良好,有機會治癒,5年存活可達到95%以上。若發生遠端轉移,5年存活率大約50%至60%,持續治療與追蹤,仍能穩定病況。
攝護腺癌藥物注射降低睪固酮,獲得有效控制
對於攝護腺癌的控制,積極治療非常重要!劉建良主任表示,攝護腺癌如果惡化轉移,由於男性荷爾蒙會促進癌細胞增長,傳統可經由睪丸切除(去勢治療),降低睪固酮至去勢(castration)濃度,目前較常使用荷爾蒙藥物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減少腦下垂體分泌激素,進而使睪固酮分泌低下至去勢濃度,達到控制攝護腺癌的效果。常見的GnRHa治療透過肌肉或皮下注射,包含每三個月施打或每一個月施打的注射劑型,在攝護腺癌療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劉建良主任分享曾經門診收治過1名約60多歲攝護腺癌患者,檢測PSA指數竟高達200,MRI掃描發現骨頭上已經有少數幾顆小腫瘤,出現骨轉移。透過長效型GnRHa每三個月注射一次的針劑治療後,PSA下降至0.1以下,腫瘤控制效果良好,後續也持續治療及追蹤。
GnRHa三個月長效劑型治療,具有「快長強」特色
以GnRHa治療來控制睪固酮,相較於手術治療會是更方便常見的療程,也可以減輕治療的疼痛。每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針劑,藥物於體內可緩慢釋放,效果跟每個月施打一次的針劑相同,在第一個月即可降低睪固酮達去勢濃度,且注射間隔比較長,是較為便利的治療選擇。尤其,可減少高齡者需要移動到醫院做治療,及舟車往返的交通時間,讓患者與照顧者省時間更方便,同時達到穩定控制治療。所以,每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劑型具有「快長強」特色,治療第一個月即可快速降低睪固酮降低,長期使用對患者的整體存活有幫助,對攝護腺癌腫瘤治療效果強。
劉建良主任最後提醒,攝護腺癌有高風險族群,男性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族群或直系親屬罹有多樣癌症者,每年應安排檢查,重要關鍵是在還沒有症狀出現前,就能透過檢查及早診斷是否罹患攝護腺癌。不幸罹癌也不要放棄,如果高齡者行動不便、照護者無法全職照顧的情況下,選擇每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從「長劑」議,可以讓治療更便利,也能維持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