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2022年9月發布於《PLOS ONE》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
觀照自己情緒 調整心理健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依照一些人格心理學家說法,人格特質的確比較不會因為環境壓力而改變,特別是核心特質,僅有非核心特質可能會因應環境而有所調整。而比較年長的世代,例如經歷過生活貧困、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又遇上曾造成大流行的小兒麻痺、霍亂等疾病,成功抵抗存活至今,能讓他們產生適應生活的方式,因此當面對新世代的新冠肺炎病毒,能啟動搜尋成功適應的策略來因應;反之,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帶來的衝擊較大,極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
此外,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均發現疫情造成人們恐慌或憂鬱的比例增加,而封城或隔離政策造成不得不大量使用網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在電腦或手機螢幕後面有很大的自主權,造成親和性及盡責性下降。
疫情影響人際 心理健康問題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在防疫期間,大幅減少實際的人際互動及社交,社會連結變弱,會造成孤獨感增加,當疫情減緩要回歸到原有的社會群體中進行互動,例如學校,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對環境及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因此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像焦慮、憂鬱等。
歸群體有法 日常可以這樣做
戴怡君副主任建議,可透過幾個方法幫助孩子調適回歸群體生活,恢復與他人及社會連結的關係。首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重新檢視和別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或是找信任的大人說出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則,鼓勵孩子做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透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率,為生活帶來不同的意義。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