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文大推廣部國際語文中心建議大學生,「聽、說」兩罩門,進職場前快突破

中央社/ 2022.12.12 13:3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12 13:30:30)上個周末高中第二次英聽考試剛結束,考生們再一個多月就要上學測戰場。少子化壓力下,很多大學超怕考生看到英文就止步,112學年的申請入學,第一階段不採計英聽、不採計學測英文的校系都比去年多。大學寧願放寬門檻「多元取才」,等學生進來再好好練語文不遲。

但在終身學習機構的教學現場,資深外語教師普遍建議大學生,語文學習靠的是續航力,就算大學端放寬英文門檻,在校期間,也要幫助學生把外語的「口說」和「聽力」往上拉,因為聽、說是台灣英語教育脆弱的痛點,卻是職場選才時「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的關鍵點。大學畢業前,至少要能用英文自我介紹,對方跟進的提問要答得出來;能寫英文email安排會議,並溝通基本的商務問題。

教育部正強推2030雙語國家政策,但不論師資、學習型式與內容都需要時間轉換。在這段過渡期,很會考試的台灣學生,想讓外語成為職涯真正的加分項,要學會脫離背單字、背文法的「雙背人生」,加強聽與說的自然運用,讓外語回到實用的常軌,信心和興趣才會逐步累積。

如果外語力不重要,政府就不會砸下四年100億的雙語政策經費。這個議題,很多學者都提出見解;在終身學習的場域,資深教師也從不同視角看到考試引導教學和大學選才的問題。

「高中生告訴我,學校教的新聞英文好難,她痛苦到想放棄英文。也有念外文系的大學生說他上課跟不上,非常挫折,他的語文能力確實不夠,但為什麼會考進外文系呢?」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ILI國際語文中心授課已16年的陳品汝提出她的困惑。

一切從「聽」開始

教材過度艱澀、英文不行卻考進了外語學院…都只是問題的一小部份。陳品汝說,體制內語文教育的「閱讀優先,聽、說」太少,最需要被優先調整。任何外語一定都是從「聽」開始,配合有情境的內文,先練習猜猜看,到能聽見關鍵字,聽力快速進步,信心和動機就會加強。

「同時,要不斷學習用另個語言跟別人說日常,聊生活,或把一段外文用自己的詞彙精簡的說出來,讓別人聽懂。」

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陳品汝,投入教學後廣泛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橫跨雙語私中、高中生大學生,年輕上班族、高階主管、主婦群…十分了解台灣英語教育的路徑。她說,大學雖然也有英文必修,但學分都不多,大三大四只要語文課一停,程度馬上掉。一直要等到開始求職,發現外語力幾乎是基本配備,才卯起來跟上。

從單字、文法,回到生活

這跟檢定機構近年的統計相去不遠,以多益檢定公布的數據為例,2018到2020年,18到24歲考生平均分數都略低於15到17歲,大學生似乎總是微落後高中生;但25到29歲的族群馬上大躍進,職場競爭的壓力果然現實。

陳品汝認為,雙語政策對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實在緩不濟急,只能靠自己的學習動力,克服疏離自卑感,趕快前進。學校也應助一臂之力,儘量讓學生在全英語學習環境中適應,進行聽與說的修補。

「很多人都只在意考試或檢定能不能考高分,其實生活裡的small talk,閒聊、短聊,才是詞彙量和話題力的挑戰。」她曾經有個學生,商務英語已毫無問題,寫email或跟外籍同事主管開會都十分流暢,卻在「生活閒聊」卡關,才發現語文根本是文化的一環,聊足球、電影、食物、旅行這些最常見的生活經驗,詞彙竟然不夠用,險些被對方句點。

關鍵目標,讓「溝通」發功

文大推廣部國際語文中心另一位資深教師吳文奇也認為,能自然的用外語跟別人侃侃而談,互相了解相談甚歡,外語力的最大目的「溝通」就已發功。他說,實在不太理解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有學生會背字典、拿幾千字的單字書猛K,不然就是拼命背文法公式,就算對閱讀或考試暫時有用,不能在生活裡運用的單字會轉頭即忘。

而吳文奇和陳品汝也都在教學現場,遇見被學校要求立即轉成雙語教學而陷入高度焦慮的中學和大學老師,「為雙語而雙語」會不會反讓教學效果打折?怎麼幫助老師在雙語教學上培力轉向?所有問題都應回歸到「教」與「學」兩端在加入外語之後的溝通效益。眼前先幫助一兩年內就要銜接職場的大學生,在離校前最後一哩,讓外語的實際運用力起飛,是同樣值得關注的短期目標。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