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表皮肉垂 西螺跨年 應曉薇

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政府持續加強把關

中央社/ 2022.12.02 13:1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02 13:10:50)近年因天候因素,乾旱及豪雨交替,農民於管理田間病蟲害壓力增加,部分作物品項農藥殘留不合格風險增加,農委會於第一時間掌握資訊,透過加強輔導農民安全用藥及監測檢驗雙管齊下,並協助通路商採用可溯源及驗證農產品,以供應國人安全的農產品。

上市前農產品監測,輔導農民正確用藥,維護消費者健康 農委會農糧署每年成立計畫,辦理田間及集貨場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作業,做好源頭管制。109年上市前農產品抽驗22,164件,合格率94.7%以上、110年抽驗20,645件,合格率96.6%以上、111年截至11月抽驗19,328件,合格率96.3%以上。依作物類別細分,以111年為例,蔬菜抽驗8,667件,合格率96.3%、水果抽驗4,506件,合格率97.9%、雜糧及其他類抽驗671件,合格率98.1%、茶葉及米類抽驗5,484件,合格率98.8%。

此外,農委會推動產銷履歷、有機農產品驗證及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農產品,提供消費者安心安全農產品選擇,截至今年11月底已通過農糧產品產銷履歷驗證面積7萬7,973公頃、有機驗證面積1萬3,452公頃、友善環境耕作登錄面積5,767公頃。109年至111年11月產銷履歷驗證產品監測合格率均達98.8%以上、有機農產品監測(含進口)合格率達99%以上、校園午餐食材監測111年截至11月合格率提升至97.2%。

輔導批發市場及通路加強管理,避免不合格農產品上市 農委會說明,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藥毒所)研發之質譜快速篩檢技術自108年推廣應用,已有9處區域檢驗中心及6處果菜市場可針對田間農作物收穫前及拍賣前預先進行檢驗,輔導通路業者自主管理,以避免不合格農產品上市。

降低農藥風險,採行五大措施,輔導農民增利器 為了有系統的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風險,農委會推動一系列的措施,包含建立質譜快檢監測網、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鼓勵使用低風險植物保護資材及推動植物醫師制度等五大措施,包括: 1.質譜快檢監測網建立,透過區域檢驗中心,預先檢驗田間採收前蔬果殘留農藥情形,不合格者延後採收;輔導果菜市場等設置快檢站於拍賣前檢驗,不合格案件不予上市,監測不合格案件均列為高風險對象加強管理,配合植物醫師及試驗改良場所研究人員現場輔導及管理。未來更將推動新型質譜快檢行動檢測車提供駐點巡迴服務,將問題蔬果於產地即時攔截。 2.1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農藥購買實名制,迄今農藥業者及農民陳報率已達100%,加以推動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鼓勵使用生物農藥及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等作為,均可降低農藥施用者暴露及對環境風險。 3.農委會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辦理地區作物IPM示範推廣農藥減量,以預防病蟲害發生為主、用藥防治為輔。以110年為例示範區內化學農藥使用量平均可減少36%。 4.鼓勵使用低風險植物保護資材,包含生物農藥、免登記植物保護保護資材、IPM、生物防治天敵等,提升農民執行IPM意願並擴大推廣效益。 5.「植物醫師法」草案於今年11月24日經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通過,將持續計畫性培訓植物醫師,推動基層農會、公所、試驗改良場所與植物教學醫院聘用儲備植物醫師,擴大服務場域。111年全國共計聘用100位儲備植物醫師提供農民即時諮詢服務,亦協助推廣施行IPM。 農委會表示,透過農藥購買實名制、農藥分級管理等各項措施,已有效降低農民用藥及消費者食安的風險,並持續透過檢驗技術的精進與效率的提升,以及檢驗量能的擴大,強化對農民的輔導量能,確保消費者享用安全安心的農產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