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謹榕/綜合報導)文化部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110-111年「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徵選6位科技藝術家進行實驗創作計畫,打造科藝共創的媒合平台。本屆以「潛行試驗」為主題舉行線上成果展,展示藝術家進駐工研院6個月期間與科研人員共創的階段性實驗成果,展期自即日起至明(112)年9月30日。
6組科藝實驗計畫包含張晏慈「幻象複本—跨域展演與交流實驗計畫」、王永安「歪樓烏托邦」、吳宜樺「阿萊夫計畫(Aleph project)」、謝瀞瑩「幻聲態(Dis)embodiment in Tenses:虛擬身體演奏方案」、蔡寧「小劇場(Monologue)」、吳修銘「公共場所人流監測與氛圍軟化之即時智慧影像音樂系統」,分別與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智慧機器人實驗室、透明顯示虛實融合互動實驗室、智慧語音實驗室等科研單位合作。
今年工研院開放共享技術研發、跨域產業資源,引介現有的成熟技術,包括智慧機器人、AI影像辨識、高精密LED/透明顯示器、智慧語音辨識與合成、新媒體與感測傳播技術、AR/VR虛實製作等,提供互動性更高的科藝技術合作機會。工研院亦安排科技藝術團隊前往產業內部參訪,包括達明機器人、台達電智慧顯示科技沉浸式實驗室、LED次世代虛擬攝影棚等,藉由科技產業對工研院相互支持,藝術家可參觀外部實驗室,深度了解產業動態與進程。
張晏慈與工研院共同研發「智慧多向感測虛實顯示自走車」,以表演形式結合自身家族故事發想,串聯觀眾、科技裝置、舞者之間新的觀看體驗;王永安透過智慧語音對話轉譯「人與非人」的無痛觸感,參與者於街巷、商家、公園等藉由行為互動體驗不同維度的故事;吳宜樺關注戰爭時代下的攝影師,嘗試以機器人的視覺來換位思考、解構沈浸電影視角,重新定義戰爭歷史、觀看、記憶與他者的變體。
謝瀞瑩探索虛擬空間建構之無形雕塑、身體聲響結成的動勢網絡,期待觀眾在二部曲的觀看、MR體驗之間,彼此探索一體虛實境界;蔡寧以全景敞視來揭示「凝視」與「想像被凝視」的內化力量,在真實與臆想的視線及耳語圍繞下,探索如何陷落及解構權力關係的體感場域;吳修銘認為社會變化觸發他對公眾研究靈感,以AI影像互動及時人流,設計出一套來測量城市、群體之間孤獨與結伴的曲式系統。
文化部表示,今年6件進駐實驗計畫及進駐藝術家,相較以往更具有明確進駐目的與技術應用規劃,更針對四大主題實驗室的實驗技術與應用層次,不斷嘗試科技與藝術共創的可能。本次科藝共創成果也獲邀參加2022文化部x桃園科技藝術節、2022臺北白晝之夜、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大臺北藝術節等展演活動,擴大進駐藝術家的展演發表舞台。
成果展採線上發表形式,以創新進駐實驗計畫進行階段成果發表,包括公佈進駐實驗計畫核心內容、參訪紀錄、紀錄片及照片等公開進駐期間的豐碩成果內容。本計畫以實驗室與藝術家合作為核心機制,讓藝術家創作文本與科研技術激盪,並與科研人員共組團隊,不僅培植科技藝術家技術應用,也從理解技術、計畫定位、實驗研發等實踐於展演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