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蘇松濤報導】
台灣最大的公益團體聯盟型組織─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於今(11/15)發表「2022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調查報告,分享捐款人及公益組織在數位時代下的樣貌及現況,除了看見「數位行善」已然成趨勢,數位捐款人的年齡也向下延伸,尤其伴隨著LINE Pay等行動支付日漸興盛,多元的捐款管道也讓民眾支持公益的行動更快速便利。然而報告中也發現,面對公益數位化的現象,公益組織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所獲得的助益與阻力參半,在接觸到更多潛在支持者的同時,也伴隨著人力、資金、及時間成本的增加;此外,民眾不僅「不定期不定額」捐款比例幾乎是「定期定額」捐款的兩倍,在捐款前確實了解捐款資訊、並於捐款後確實追蹤的比例也過低,顯示整體「公益素養」有待提升。
「2022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調查分兩部份,第一部份係針對國內外之台灣民眾發放線上問卷,完成1515份有效樣本,其中1411人在過去一年有捐款;第二部分則是針對台灣的非營利組織進行線上調查,完成252份有效樣本。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沈怡如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趨勢性調查,去洞察、解讀捐款人的面貌與公益組織的需求,並藉這些分析成果找出公益組織能施力的機會點,同時也期待透過自律聯盟長期監督、培力公益團體的第三方公正角色去倡議公益素養的重要性,進而促成整體社會的良善發展。」
做公益是為了影響社會 39歲以下捐款人超過6成
調查發現,超過7成4捐款人為女性,39歲以下捐款人超過6成,其中30-39歲佔38.4%為捐款主力。在捐款原因中,除了相信捐款可以幫助他人為主要因素,有32%的人把捐款視為一種社會投資、期待看到影響力的產生。沈怡如也指出:「我們觀察到,2014年的學運帶起整體社會對於公益相關議題的關注,在無形中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一代,推算至今,剛好是此次調查中投入公益的主要世代,這群人比起過往世代更積極追求社會參與,更是相信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啟動『善』的循環的一代。」
超過85%捐款人曾使用線上捐款 LINE Pay捐款者20-29歲比例最高
在實體及線上捐款的比例上發現,超過85%捐款人有使用線上捐款,最常利用線上信用卡刷卡(82.7%),其次為手機行動支付工具(28.7%)、線上郵局或銀行轉帳(22.7%),線上捐款平台的部份,除了組織的官方網站佔最大宗(77.8%),使用LINE Pay捐款者佔32.1%、其中近4成5的使用者不到30歲。沈怡如分析:「年輕的數位原生世代使用線上捐款、尤其是行動支付捐款的比例高於其他族群,在LINE Pay的使用比例上更高出許多。這不僅代表著利用數位工具做公益已成為趨勢,對公益團體來說也應該在軟體上有所因應,包括像是捐助流程、資安控管等都可加強優化。」
捐款人公益素養待加強:不定期不定額超過7成、「捐後不理」高達4成4
對公益團體來說,能夠「定期定額」獲得穩定的支持才是能夠持續經營的最好狀態,然而調查報告指出,「定期定額」者佔36.1%、「不定期不定額」者佔70.9%,顯見推廣「定期定額」觀念還有努力空間。沈怡如分享:「公益組織需要細水長流的支持,以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推展的犬貓絕育計畫為例,在2019年要推廣『紮浪浪計畫』時曾因為要拓展規模並擴增合作動物醫院,一度面臨可能入不敷出的狀況,然透過持續宣導定期定額形式,目前定期定額的支持保持每年微幅成長,協會也穩定經營中。」
此外,捐款前後的責信與追蹤行為上也發現極大落差:超過8成的人捐款前會搜尋相關資訊,但捐款後,只剩下14%的人一定會持續追蹤、18%經常會持續追蹤、24%有時會持續追蹤,進一步探究捐款人「捐後不理」的原因,發現除了半數以上的人因為信任組織所以不特別追蹤,高達46.2%表示「純粹想發揮善心,有捐款就好」。
公益團體整體數位表現令人滿意 資訊更新及正確性待加強
對於公益團體在數位管道上的表現,24%捐款人表示完全同意、62%部份同意,然而對於公益團體數位能力上待提升的原因上,「線上資訊未定期更新/正確性不足」(57.1%)、「線上資訊不易理解」(53.4%)及「公益團體還未發展線上服務」(40.6)為前三名。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馮燕指出:「從調查中可看到捐款人對於公益團體基本上是信任的,然而公益個資外洩後讓不肖業者有機可趁,公益團體該如何透過公開透明的機制,持續讓責信被社會大眾看見,確保這些聰明捐款人的愛心不會被濫用,是我們共同需要努力的。」沈怡如也補充,自律聯盟296家盟友中就有66家、近1/4的比例受害。
提升公益素養 謹記捐款五守則:關注、估狗、常追蹤、求證、承諾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也期待在台灣公民社會逐漸成熟下,捐款人能有更多公益素養的自覺,透過「捐款五守則」來檢視自身的公益行為,也加深自己跟公益組織間的關係。「捐款五守則」包括(一)關注:減少衝動捐款,選擇有感的議題長期關注;(二)估狗:主動搜尋公益團體相關資訊像是工作及財務報告、服務成果、捐款使用說明等;(三)常追蹤:無論透過社群媒體或訂閱電子報,時常追蹤組織的現況與服務進度;(四)求證:對於網路上的公益訊息都要保持警覺,若無法判斷,可參考像是「好事大平台」具公信力的單位;(五)承諾:藉由出錢、出力、或分享,持續支持公益團體,以長期承諾的形式成為公益團體實現變革的合作夥伴。
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馮燕表示,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是全國最大的公益資料庫,好事大平台上擁有很豐富的資料,透過研究從資料產生資訊,尤其此次的調查報告讓社會大眾看見,平日習以為常的行動支付,在捐款這個項目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也期盼未來能夠看見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能夠在培養公益素養議題上持續深根,可與更多學術單位、多元的捐款平台,如行動支付平台合作,一起找出台灣捐款人更細緻的樣貌,這也可以嘉惠公益生態圈的永續經營。
※完整報告連結:https://reurl.cc/rZR2g4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