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首例! 北慈完成「整顆異體距骨移植」手術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2.11.04 13: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5歲黃先生,因車禍造成右腳足踝的開放性骨折,足踝的距骨雖然在現場找回,但已髒汙無法使用,需進一步評估「骨移植」的可能。所幸,北慈骨庫中,出現唯一一塊捐贈者的距骨,大小、左右都恰好與患者缺損位置符合,也造就台灣第一例的整顆「異體距骨移植手術」,患者術後三個月進行復健,目前經過一年恢復良好,並已能自行走動。

距骨受損修補「骨融合」 生活活動備受限制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王禎麒表示,距骨常見的受損是軟骨缺損,臨床上會拿膝蓋的軟骨,用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進行修補,但會造成膝蓋軟骨組織受損。

王禎麒提到,像黃先生般整顆距骨缺損需要移植的病人實屬少數,且台灣目前尚未開放「3D列印」人工距骨的醫療適應症,因此,過往個案必須拿其他部位的骨頭,或人工關節剩餘的骨頭來替代,執行「骨融合」手術,此種做法受限於骨頭形狀不同,也沒有軟骨,用釘子固定後,足踝便無法動作,生活活動備受限制。

「整顆異體距骨移植」困難度高 須確保血液循環正常

移植手術前,黃先生的足踝是以骨外固定來維持關節缺損空間,避免留下長短腿的後遺症;移植時,會將距骨下側關節面的軟骨清理、鑽洞,然後把整塊捐贈距骨置入骨頭缺損處,將距骨下面的關節面與下方跟骨的骨頭做「骨融合」手術,讓健康骨頭的血液與間質幹細胞能透過所鑽的小洞進入移植骨,維持骨頭的血液循環。

手術完成一個月後,黃先生開始練習關節活動,經過三個月的觀察,確保移植骨血液循環正常,不會崩解後,才能下床走路、復健。

「距骨移植」人體捐贈最理想 遇意外用冰袋保存

台北慈濟醫院因為有自己的骨庫,所以能拿捐贈者的距骨修補病人的局部缺損,手術案例數高居世界第二,並已發表於美國足踝醫學會官方雜誌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

整顆捐贈距骨成功移植的案例為台灣第一例,其餘國家遇上這類病人,除了骨融合術外,也會以3D列印的人工骨頭進行移植,但材質無論是陶瓷或金屬,都可能因硬度與人體骨頭的差異,造成日後相鄰骨骼骨質疏鬆、骨折、崩解的後遺症;而目前國內法規尚未允許人工距骨的使用,因此目前針對「距骨移植」手術仍以人體捐贈骨最為理想。

【延伸閱讀】

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

六旬嬤坐骨神經痛難耐 「微創內視鏡脊椎融合術」助圓顧孫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6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