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手術後痛到不行?會痛就不要忍!麻醉醫師分享止痛方式有哪些

良醫健康/ 王捷 2022.10.21 09:00
手術後痛到不行?會痛就不要忍!麻醉醫師分享止痛方式有哪些https://ihealth.bwnet.com.tw/AC_Gallery/2022/09/2647c22b-533e-9ba3-0d6b-c3c5ad1bf561.JPGhttps://ihealth.bwnet.com.tw/AC_Gallery/2022/09/2647c22b-533e-9ba3-0d6b-c3c5ad1bf561.JPG

Q1:手術麻醉為什麼很重要?早期傳統止痛的概念,和隨後的病人自控和多模式止痛的原理和特色為何?


麻醉醫學終極的目標就是「疼痛管理」,專業麻醉醫師可協助降低病人在術中、術後的疼痛不適感,提升手術成功率和癒後品質,加速回歸日常生活的腳步。三軍總醫院麻醉部部主任葉春長醫師表示,過度的疼痛會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冒冷汗,心血管收縮、減緩傷口癒合、病人不敢深呼吸導致肺部塌陷等狀況;若是肺部、胸腔、腹部等重大手術術後止痛沒有完善處理,有機會影響到心血管系統,如誘發潛在性疾病如心肌缺氧、冠狀動脈疾病、栓塞等。

疼痛有分輕、中、重度之分,輕度疼痛可由術後口服藥物緩解,中重度疼痛則需要麻醉醫師介入,若擔心手術後疼痛情形,請告知照顧您的醫護人員與麻醉科團隊,提供止痛相關協助與資源。

新聞圖片
數字疼痛表:0分是完全不痛;1-3分是輕度疼痛(Mild pain);4-6分是中度疼痛(Moderate pain);7-10分是重度疼痛 (Severe pain)。適用於意識清楚且具溝通能力之成年病人。

新聞圖片
三軍總醫院麻醉部部主任葉春長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陳坤堡醫師說明,麻醉止痛施行的方式可分以下三種:

1. 傳統止痛 (Conventional Analgesis)

多為術後止痛。從接收病人發出請求、診斷開立處方到藥物注射到病人體內等待藥效發揮。傳統止痛多給予嗎啡類止痛藥,由肌肉或靜脈進行注射,病人需忍受疼痛至少半小時,大大增加疼痛和副作用風險。

2. 自控式止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麻醉醫師依照病人狀況調製止痛劑置入自控式止痛機;由病人依據自身感受操作機台,於靜脈或硬脊膜導管注入。此法和傳統止痛相比,可減少病人疼痛時間,促進止痛效率、依照病人感受更有彈性的操作,同時間歇性、多次、少劑量的給藥可避免副作用發生。

3. 多模式止痛 (Multi-modal Analgesia, MMA)

現代麻醉醫學手術照護模式已徹底改變。囊括手術前、中、後的多模式止痛應運而生。多模式止痛又稱多模式鎮痛、多模式疼痛管理、多模式疼痛控制等。

病人和家屬可於手術麻醉前進行麻醉諮詢門診,和專業的麻醉醫師團隊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麻醉止痛模式,包括前瞻性止痛、神經阻斷術止痛、手術傷口局部注射止痛、消炎止痛藥物來降低發炎的疼痛、其他術後止痛藥物、護理措施照護和復健等。多重模式止痛利用多樣藥物、不同的作用機轉與給藥途徑,相互加乘後達到最佳的個人化麻醉止痛,全面降低病患的疼痛感及副作用風險,提升手術效果和術後舒適度,讓術後復原和復健能夠有效率實行並有最好的效果。

新聞圖片

傳統止痛和多模式止痛有什麼不一樣?

新聞圖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陳坤堡醫師

Q2:選擇多模式止痛要注意什麼?嬰兒、孕婦、長輩可以用嗎?


為了避免傳統嗎啡止痛可能帶來的藥物濫用及成癮危機,且隨著一般民眾對於麻醉專業及複雜度的了解與認可,以及進一步提升病人術後舒適感和恢復速度,客製化和多管齊下的多模式止痛成為國際趨勢。葉春長醫師以自己經驗為例強調,除了上述種種優勢,病患在術前選擇多模式止痛時,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多模式止痛需要專業團隊依照個人狀況進行術前諮詢、術中和術後的安排

    多模式止痛是依照病人量身打造、個人客製化的精準多元麻醉止痛模式。因此於手術前,強烈建議病人和家屬務必和麻醉醫師和專業團隊討論,包括術前個人資訊、術中麻醉使用效果和風險、以及術後的恢復和復健等。

    新聞圖片

    由於患者個體間差異甚大,從年齡、性別、疾病史、用藥習慣等皆不相同,因此由專業人士完整個評估是提升手術成功率以及確保術後恢復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術後專業團隊會至病房查看病人,依據病人反饋調整,個案管理師或專業人員會整合病人、家屬、醫師、復健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等團隊,透過橫向溝通,達到病人舒適止痛及治療效果的優先目標。

    乍看多模式止痛投入的整體時間和運用的醫療人力資源都較傳統來得多,然而若將病人的舒適度、術後恢復和術後日常生活品質納入考量,可發現多模式止痛復原品質及時間都更具有優勢。

  2. 多模式止痛中使用到多種技術和藥物,其中藥物的交互作用和副作用會經由專業人士評估與掌控

    花蓮慈濟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強調,病患使用的每種止痛方式的效果、副作用和風險都會經過規劃和評估,以病患的福祉作最優先的考量。舉例來說,食道重建產生的大傷口疼痛可能無法靠單一嗎啡緩解,且高劑量嗎啡會影響腸道蠕動、營養吸收、嗜睡和意識不清。若採用多模式止痛,於術前使用3-4種互不干擾且劑量較低的止痛消炎藥物和副作用抑制劑,並佐以神經阻斷術進行全面止痛;倘若仍有副作用的發生,可由副作用發生的時間點和型態判斷,進行後續調整。病患在此精密的掌握下,由手術前、中皆未感受疼痛,手術後大幅緩解疼痛,除了促進術後的傷口復原,亦使副作用及其他風險降至最低,保障病患安全。
    新聞圖片
    花蓮慈濟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


  3. 嬰幼兒、孕婦和老人可以使用多模式止痛嗎?

    醫療上需要特殊呵護的族群如嬰幼兒、孕婦、高齡、無法承受強烈副作用及術後需要大量復健等族群更適合細膩和客製化的多模式止痛。

    嬰幼兒:

    針對嬰幼兒或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患者,常以肢體判讀的疼痛量表評估後於傷口附近進行局部止痛麻醉。常見案例:幼童的疝氣、割包皮手術,麻醉醫師會在手術前施以局部麻醉,並在關閉傷口時給予消炎藥、局部麻藥以及止痛藥降低不適,嬰幼兒使用麻醉消炎劑,在劑量和藥物疊加上皆需納入考量。

    孕婦:

    針對孕婦用藥還需考量腹中胎兒的因素,手術前中後使用的藥物必須降低對腹中胎兒的影響。陳坤堡醫師就其觀察表示,九成以上的孕婦都會和專業團隊討論生產流程,並於生產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疼痛控制,如果是自然生產多會要求進行減痛分娩,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疼痛;如果是剖腹生產先生也樂於幫太太選擇效果佳的自控式或多模式止痛,給親愛的妻子最妥善的照護。

    高齡者:

    針對術後高齡者,考量到老年人忌諱術後終日臥床會產生各種嚴重的副作用,包括久臥造成的肌肉萎縮、昏睡、嚴重頭暈、虛弱、呼吸功能衰退、腸胃吸收功能下降和發展為慢性疼痛等,使用多模式止痛讓年長者緩解疼痛且迅速進行復健至關重要;陳坤堡醫師指出,即使是大腿骨折一時間無法行動自如的病患,若能提供良好的止痛,是透過輪椅逐步回歸正常生活並積極復健,可有效避免心血管疾病和上述副作用產生。

    王柏凱醫師提及,因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過去傳統或自控式止痛使用高劑量強效止痛藥會造成頭暈嘔吐等副作用;然使用多模式止痛,不僅可降低強效止痛藥劑量,同時又可加速手術後的復健進展。

Q3:使用多模式止痛的案例有哪些?


葉春長醫師以一位需進行旋轉肌群和肩關節手術的高齡患者為例,該手術傷口大且在病人恢復意識後會感到劇痛。過去曾有利用傳統止痛的患者因劇烈疼痛誘發心血管疾病,且因疼痛已發生造成感受放大,即使後來打了最強的嗎啡類藥物仍無法順利止痛,若能以多模式止痛概念來處理,不僅可以大幅降低疼痛而且可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王柏凱醫師則指出西化和精緻化飲食的飲食導致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倍增;大腸癌手術為大型手術,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術後腸胃功能恢復,病患需忍耐手術疼痛而減少使用影響腸胃功能的強效止痛藥之外,更需要病患需要盡早下床活動。多模式止痛為腸胃道手術帶來曙光,術前先行止痛處理、術中麻醉止痛、消炎以及硬脊膜外止痛和局部麻醉,不僅減少強效止痛藥使用和腸胃副作用的風險,更大幅減緩病患術後疼痛進行復健,對於腸胃道功能的恢復及後續營養的吸收有莫大的助益。

麻醉是現代醫療關鍵的發展之一,有了麻醉醫學,才有辦法讓病患在無痛、無感覺的狀況下藉由手術而重獲新生,每年可降低全世界數百萬人的死亡與重病。而多模式止痛針對不同生理狀況,使用不同機制、手法和多種給藥途徑,其中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和副作用判讀,更需要仰賴具備紮實的學理和實務經驗的麻醉醫師處理,才有保障。

延伸閱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