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李利國》黃義交輕生,心該如何安頓?

愛傳媒/ 2022.10.20 05:30

李利國》黃義交輕生,心該如何安頓?

李利國》黃義交輕生,心該如何安頓?

    【愛傳媒李利國專欄】看到黃義交輕生的消息,讓我不禁陷入「心該如何安頓」的思考中。

    我與他相識但並非熟識,我們是同屆但不同系的大學同學,當時只是聞名而不曾相識;直到2000年總統競選期間才初識,因我作為連戰發言人代表之一,偶而就會與代表宋楚瑜的他在電視叩應節目中辯論鬥嘴;而在2004年總統競選期間,我作為連宋競選總部議題組主任,自然也會與當時擔任連宋競選總部發言人的他有所互動,印象中他是一個溫文儒雅的中年帥哥。

    此時此刻,我想到陶淵明說的「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語見其之《擬輓歌辭三首》)但老實說,我最欣賞的還是蘇軾的曠達超脫,我認為黃義交生前若能讀過蘇軾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引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也許對生命會有不同想法。

    蘇軾一生多次身陷險惡的政治風浪中,但他總是安然自處、坦然自得,如同《詩經》中《風雨》這首詩所展現的「君子不改其度」(語出毛詩序)的典範與與精神,的確,君子縱使身處逆境也必傲然不屈。

    蘇軾從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起,遭到一貶再貶的迫害,由英州(廣東)而至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更被流放至儋州(海南島),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才遇赦北返。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首七言律詩,就是他於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詩中回顧他在蠻荒之地雖然多次陷入絕境,但並不悔恨,因爲在這流放南方的險惡經歷中所見所聞可謂奇絕之至,是自己平生所不曾有過的。                                                                             

    這正是范仲淹《岳陽樓記》所刻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充分表達了蘇軾不憂不懼達觀開闊超脫的襟懷,值得我們鍛鍊效法。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出自陸游的《示兒》一詩,我借改之: 求死或期萬事空,但悲人世知音稀。祝禱黃義交一路好走!

 

作者為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