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 COVID-19 疫情大流行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傳播關鍵資訊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使用正面的措辭來強調特定行動的好處,或是使用負面的言語來警告那些不採取保護措施的人?
一項規模龐大的研究調查了全球近 16,000 人對 COVID-19 健康資訊的反應對比,一些資訊側重於採取戴口罩等行動的潛在益處,另一些資訊則強調不採取這些行動可能導致的潛在損害。
該研究近期發表在《情感科學》(Affective Science)期刊,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有全球 405 所大學和研究中心的學者參與。研究發現,正面或負面的資訊傳遞並沒有改變人們與選擇有關的態度或行為;然而,負面的資訊確實引起了人們的焦慮感,這是與高血壓和各種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的情緒。
這個研究專案由美國哈佛大學的行為科學家領導,與一個分佈全球的實驗室網路「心理科學加速器」(Psychological Science Accelerator)合作,向 84 個國家的研究對象提出了 48 種語言的問題,以避免在全球範圍的任何區域差異,這些數據是在 2020 年春季和夏季疫情大流行初期時蒐集的。
調查問題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呼籲人們 4 件事:盡可能待在家裡、避免去商店、使用口罩以及在接觸病毒時進行隔離。
威脅民眾不是解答
為了探討 COVID-19 公共衛生資訊的立場是否能對民眾的判斷、意圖和感受產生有意義的影響,研究問題被調整為強調與這些行動相關的好處或壞處。其中正面的資訊提到:「如果你實踐這 4 個行動有很多好處,可以保護自己和他人。」至於負面的資訊則說:「如果你不實踐這 4 個行動會損失很多,可能會危及自己和他人。」
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決策科學和管理學教授 Jennifer Lerner 博士強調,從病毒爆發到自然災害,有效的風險傳播可以讓民眾做出明智的決定。幸運的是,傳播者不需要依賴直覺來製作資訊。研究數據表明,威脅民眾不是解答,公共衛生資訊不應只強調無所作為可能發生的壞事,這樣會增加民眾的焦慮,不會對行動產生任何好處。
研究團隊斷言,有鑒於新聞媒體、國家、國際衛生組織以及政治領導人能夠接觸到廣泛的民眾,有效的資訊傳播可以在有限的實施成本下挽救大量生命。而疫情大流行的全球性,導致評估全球範圍內資訊傳播效應的普遍性變得至關重要。
在研究涵蓋的廣泛地理和文化背景中,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這代表研究發現適用於全球各地。研究指出,雖然接收資訊的民眾並沒有因為正面或負面的宣傳而改變行為,但資訊傳播方式的心理影響甚至超過實際疫情。
由於高度焦慮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應對能力下降和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因此以負面方式傳播資訊導致焦慮程度升高,代表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其所造成的公眾焦慮與公共衛生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確診後疲倦、記性差、想不開!醫揭對付「長新冠四大類型」糾纏,你是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