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的上升,相關需求越來越仰賴基層醫師,他們也遇到了更多高風險患者。近期發表在《哈佛精神醫學評論》(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上的一篇文獻強調,有鑒於兒少憂鬱症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生活方式層面的建議與介入可以讓臨床醫師有效提供協助。
此篇文獻統整了與身體活動、睡眠、營養、物質使用、社會連結和壓力管理相關生活方式的醫學介入研究,證明其在減輕青少年憂鬱症狀方面的療效或可行性。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GH)的醫師團隊提到,這些對於生活方式的介入與更全面的施行細節,讓臨床醫師可將具體建議整合到未來的治療指引、管理與計劃中。
生活方式的醫學改善措施
青少年憂鬱症與成年後學業、就業的負面表現與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早期和及時獲得心理健康協助的重要性。生活方式改變的實用性、多功能和成本效益眾所皆知,可以由醫療人員或其他人利用,獨立執行或在更大的治療計劃中實施,可透過面談或線上遠距醫療,與單一患者或一群患者進行,且能符合個人的獨特文化背景。
身體活動
無論是輕度身體活動還是高強度的運動,許多研究都證明身體活動在減輕憂鬱症狀方面的功效。例如,一項研究顯示,12 到 16 歲的患者將久坐不動的時間減少 2 小時,他們到 18 歲時憂鬱症評分降低了 16% 到 22%。
優質睡眠
青少年的睡眠問題一直持續到成年期,這與對憂鬱症治療沒有反應或反應不佳有關,甚至是自殺的風險因素。不過,簡單且具體的健康睡眠習慣指南可改善憂鬱症狀,像是寫日記、放鬆等睡前活動,以及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也有非常重要的效果。
營養健康
在營養方面,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和天然食物飲食習慣能緩解或減輕憂鬱症狀。在這個部分有一些簡單的改善方法,如營養衛教單或食譜、專業營養師諮詢,以及所謂的「正念飲食法」或「直覺飲食法」指導。
物質使用
此外,酒精、香菸和管制藥品濫用也與青少年憂鬱症有關,也可能影響對於病症的有效治療。對此,及時介入尤其重要,澳洲的一項研究表明,增加青少年對於菸酒、藥物和憂鬱、焦慮的瞭解,降低了酗酒的可能性。
人際關係
在青少年族群中,孤獨感與憂鬱症相關,缺乏社會與人際連結是自殺意念的預測因素。而隨著時間進展,社會與人際連結的增加減少了青少年的自殺意念,例如課外活動、社團與團體運動等許多形式的連結,已被證明可以改善憂鬱症狀,且能與其他生活方式改變同時進行。
壓力應對
最後,醫師可教導患者應對和控管壓力的方法,這對於憂鬱症發作、病程時間和嚴重程度具有正面影響。被證明有用的介入措施包含呼吸練習、冥想、肌肉放鬆技巧和基於正念的認知行為治療。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強調,涉及重大生活行為改變的介入措施可能有難度,特別是在沒有社會、經濟與文化支持的情況下。不過專家認為,這些介入措施可以幫助滿足對心理健康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並為青少年和家庭提供機會,讓他們有能力獲得對抗憂鬱症的知識、技能與生活習慣。
文/孫珞軒、圖/吳翌華
延伸閱讀:
我是憂鬱症嗎?第一次看診前如何自我評估與心理準備?精神科醫師詳細解答
憂鬱症是因為大腦血清素失衡所引起?最新研究:沒有證據支持這個理論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