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俠客會客室》選後,物價還會上漲嗎?

優傳媒/ 2022.08.26 07:26

政治人物收買人心就是舉債。債是遲早要還的,我們還能一再消耗子孫的資源嗎?(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吃的東西怎麼都縮小了?最近上連鎖飲食店去點道常吃的餐,訝然發現食物都變小了,只有盤子的規格沒變。學生們說,八月份來,好多餐點都變貴了,價格漲了,數量也縮水了。但隱藏在它後面的租稅、舉債等問題更嚴重!

 

八月通膨,可以預期

今年三月,俄烏開戰以來,直接引發的併發症就是通膨。理由是,俄國是全球天然氣、石油等能源供應大國,烏克蘭則是世界小麥、葵花油等主要產地。當今人們生活主要支出就是吃和交通費用,而且這兩部份能够節省的空間有限。

 

為何八月台灣通膨可以預期?因為做為天然資源並不豐沛的島國,我們的能源和糧食大部份都得進口,而這種輸入性的通膨,由於海上運輸等時差因素,一般會有三個月的滯延。國際五月時的天然氣、小麥等等的價格調漲,八月在國內就會反應出來。

 

食物縮水,情有可原

做生意看似簡單,其實要考量顧客反應等等諸多收入、心理因素,並不簡單,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市場。餐飲業人員的平均薪資為何普遍較其它行業為低?不敢大幅調漲售價是主要原因。这次原物料價格的上漲遠遠超過食品的售價,但餐飲業又不敢一次全部反應在售價上,在數量上做些縮水,說來有苦難言,也情有可原。

 

大家被疫情關太久了,所以,七月份的報復性消費,讓餐飲業的業績創下今年的新高,達到748億元,較去年同月成長75.8%。但做生意是賺多少錢才是重點,何況,今年七月業績大幅成長是去年基期低。更重要的,過去兩年間不少中小、家庭型的餐館倒掉了,現在連鎖型的飲食店又纷纷採用電子點菜來節省人力,能够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和經濟貢献,實在不能樂觀。

 

貧富差距,還在擴大

疫情,戰爭,全球性的糧荒、水荒,加上台灣在能源、糧食結構上的脆弱,護國神山一時的浪潮,加上政治宣傳的內宣化和成本的隱藏化,很容易讓人民忽略它正在惡化的事實,以及它因而帶來的問題的嚴重性。

 

貧富差距的再次擴大事實上已經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財政部歷年的綜所稅申報核定統計顯示,按家戶20等分來看所得總額的差距,最高5%申報戶的所得總額,在2012年是最低5%申報戶的84倍,2014年破百之後就扶搖直上,2019年達110倍,2020年更惡化為129倍。按十分位、五分位來看,差距倍數也是一致地逐年增加。這種惡化的速度,政治人物豈能裝睡叫不醒?

 

量能課稅,失能失靈

當前實際的貧富差距其實比你看到的129倍還要大,怎麼說?因為所得申報核定資料,並未包含申報戶取自政府的補助款、免稅所得或者分離課稅等。目前分離課稅的所得項目,包括債券、短期票券、證券化條例的受益證券等之利息所得、結構型商品之交易所得、股利所得,大多為高所得者享有。而許多減免稅,包括證券、期貨之交易所得,產創條例、生技新藥條例、科學園區條例、促參法等,也集中在高所得者、高科技產業方面。

 

因此,如果把這些分離課稅、租稅減免的所得計入,富人的實際所得絕對比資料所顯示的要高出許多。例如,最高20%的申報戶「分開計稅之股利所得總額」就高達2,000多億,其他八成的申報戶分開計稅之股利所得總額為零。《經濟日報》社論推估,台灣實際的貧富懸殊程度,絕對比財稅資料顯示的更為嚴重,完全正確。

 

「量能課稅」是綜合所得稅制標榜的精神,但我們看看它在縮小貧富差距或改善所得分配不均方面的表現,不但乏善可陳,也依舊往富人傾斜,令平民百姓大失所望。

 

從主計總處的統計發現,2021年五分位的所得差距倍數增加到7.63倍,創九年新高,但租稅政策跟2013年度一樣,只縮小所得差距0.14倍而已。幾乎都是靠著社福補助,縮小所得差距1.34倍,才使得可支配所得最後的差距減為6.15倍。財政部怎能對相關所得稅、不動產稅制的不公不義視若無睹?又怎對得起誠實納稅的中產家庭和勞工階級?

 

選後,物價還會漲嗎?

一些親戚朋友最近常問我這個問題:選後,通貨會膨脹嗎?特別是那些有親朋好友也住美國的。今年以來,通膨上漲率動輒八、九%,讓他們明顯感受到被告知的生活壓力。

 

他們關心的通膨當然是今年十一月,九合一選舉後,蔡政府會不會還守住電費、水費、交通費不調或少調的底線。

 

台北市公車運價補助增至42億元,也就是如果要反應成本,票價得一口氣調到23.4元,跟現在票價差了8元。市長柯文哲直呼不得了。台北市政府是最有財政資源,也最守財政纪律的。如果台北市府都感受到補助交通運費的壓力,其它縣市可想而知。

 

政治人物收買人心就是舉債。債是遲早要還的,我們還能一再消耗子孫的資源嗎?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