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純網銀難顛覆國內金融 管國霖:獲利最少須5年

卡優新聞網/張家嘯 2022.08.11 06:23

  台灣3家純網銀皆已開業,但短時間恐難顛覆國內金融版圖。麥肯錫資深顧問管國霖觀察,純網銀確實在國內造成鯰魚效應,帶動銀行數位帳戶數增多,並使得利率競爭變得更直接、劇烈,但目前並沒有對整體產業經營成果造成巨大改變,且純網銀自身的短期增資壓力已出現,在存放比未改善下,難獲利差效益。

  麥肯錫台灣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董事團隊,公布最新「2021台灣個人金融服務調查報告」,發現台灣消費者的金融行為,在疫情期間出現顯著改變,每人平均開戶銀行家數來到4.4家,相較前1次2017年調查時的2.9家,呈現大幅成長。

  根據調查結果,20%受訪者在過去1年內更換了主要往來銀行,且有近4成受訪者雖尚未行動,但已計畫要移轉到別家銀行,而轉換銀行的主要考量是客戶體驗不佳,以及產品服務未能滿足需求。

  麥肯錫表示,去(2021)年底國內數位帳戶開戶數已突破千萬,且純網銀推出後,加劇市場競爭劇烈程度,但台灣數位帳戶前10大業者,前3名為台新銀行Richart、國泰世華Koko及永豐銀行大戶,純網銀LINE bank僅排在第4名,樂天及將來銀行則尚未形成規模。

  目前為麥肯錫資深顧問、前台灣花旗董事長管國霖則指出,從開戶數來看,純網銀仍落後主要銀行,且存放款規模來看,3家純網銀放存比,有2家都不到10%;反觀傳統銀行存放比已達到70%至80%,導致銀行最重要是存放利差,純網銀至今還無法達到一定規模,而虧損之下也面臨增資壓力,至少須要5至10年的合理回收期。

  管國霖認為,純網銀未來至少5年內「沒辦法」顛覆國內金融版圖,也沒有改變目前台灣金融生態。不過,純網銀的鯰魚效應,確實讓整體市場帳戶數變多,但銀行利率競爭更劇烈,事實上傳統銀行仍有利基,但要思考多通路之間如何連結,以發揮生態圈綜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