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連續1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首位,「罹癌」對於患者和家屬本身都是一個重大打擊,為了積極求生,許多人會想嘗試各種可能的治療方式,但由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與諮商心理師、專業登山領隊合撰的《希望治療》一書中,針對癌症治療迷思逐一回覆,並詳細解釋癌症是否有所謂的「好起來」。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可以吃中藥嗎?
目前也有中西醫合併的治療方式,在醫院裡面,中醫主要是輔助功能,不針對腫瘤用藥,主要是調理病患身體,改善體質為主。
坊間偏方,是否可以姑且一試?
「我聽說這個偏方很好,試一下啊!好的話就是賺到,不好的話也影響不了什麼啊!」相信這是許多患者或家屬,經常從熱情的親友口中,得到一些偏方。既然是「偏」方,就不像臨床試驗有嚴謹的研究過程,可以獲得準確的數據,其效果還有待考證。
還有經常有家屬詢問是否可以幫病患補人參、靈芝等補品,這些補品不僅容易沒有補進病患身體,甚至還幫助腫瘤長得更快,建議若經濟可以負擔的話,買些營養品補充病患體力更為恰當。
回到老家山上,嘗試「讓身體自然好轉」的自然療法?
有些病友也會提到:「醫師跟我講說,我活不過半年,於是我在家裡過了半年、1年、2年以上,狀況還是很穩定。」當然也有這種少數情況,遠離都市的空氣汙染,在山上呼吸新鮮空氣,讓身體變得穩定。
對少數人來說有效,但當樣本數提高到100人或是1萬人時,有效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還是要尋求有醫學證實的臨床試驗,例如使用藥物治療可以達到50%的有效率,但是這類的自然療法只有1%的有效率,那為什麼不選擇50%有效率的藥物呢?簡言之,還是要有一個實證醫學去做基礎跟佐證。
當然這個狀況也告訴病人,如果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好、吃得好,免疫力可以有一定維持的話,也能對腫瘤產生不錯的控制,我想在免疫力上,應該也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好起來」的定義?
不過,對我們來說,怎樣算是「好起來」?當然是跟剛診斷時的腫瘤及病況相比較,不管是在臨床上、體力上,或是數據上或腫瘤上有比較縮小,這些層面有所改善的話,其實都可以稱作「好起來」。
如果是指腫瘤要「完全好」的話,一般而言,早期手術切除完之後,照理說就完全好了,不過腫瘤還是有再復發的可能;若有些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別的器官,以目前的醫療來看,因為癌細胞是藉由血液、淋巴「轉移出去」,所以在肝臟或是肺部形成腫瘤,但體內可能還會有癌細胞在血液中到處循環。同樣地,遠端轉移的大腸直腸癌,透過藥物治療,就有機會可以把這個轉移地方縮得更小,再藉由手術將腫瘤切除,病患的狀況就可以穩定下來。
一般常講的「病好了沒?」有個比較廣義的說法:「癌症疾病5年內都沒有發生變化,有時候也被稱之為『痊癒』。」亦即有些癌症重大傷病,健保署會給予3到5年的觀察期,若沒有發生變化,就代表這個腫瘤疾病穩定,也叫「痊癒」。
其實,通常聽到家屬詢問:「有沒有好起來?」大概會聽到他們背後的需要,或是期待什麼樣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一種情緒狀態的展現,代表的是一種擔心或焦慮,或是想要得到一個保證,讓他們能夠安心,安放自己一顆浮躁起伏的心。
另一個部分,也許是他們想要知道,該如何來做準備或安排接下來的規劃。如果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講,重點不是在回答一個具體、絕對的答案,而是聽到這個問話背後,他們想要傳遞出來的內容,就是擔憂、期待、需要,以及想要做什麼。
「他會好起來嗎?」這個問題背後的情緒跟期待,就是我們想要帶大家去看見的,也就是當家屬問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也透過同理及進一步確認的過程,讓家屬看到自己的狀態:「你是不是有一些擔心,沒有講出來?」或者是:「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想要做什麼樣的準備或安排?」
我們會透過部分的推論來跟家屬做核對,抽絲剝繭之後,才會得知家屬想要的,不過就是希望能夠多陪病人幾年的時間,或是希望能夠跟病人完成心願,抑或是他知道病人可能對自己有一些人生的規劃,大家關心的是有沒有機會讓他能夠達到所謂的「此生無憾」,亦即「圓滿」。
大家都覺得「圓滿」是屬於疾病末期的事情,可是很多人在面對癌症時,第一時間就碰觸到了「死亡」議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問自己:「這輩子庸庸碌碌,到底為的是什麼?」所以,圓滿不一定只有末期病患才有的議題。
(本文摘自/希望治療:整合性癌症照顧,最新醫療、心理與山林療癒/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