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50歲後,每2人就有1人長息肉!肝膽胃腸科醫師:做對一件事,預防90%大腸癌

良醫健康/ 梁程超 醫師 2022.06.21 09:00

(編按:資深藝人賀一航驚傳因大腸癌病逝榮總,享年64歲。他於8年前發現罹患大腸癌三期,期間曾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控制病情,沒想到最終還是敵不過病魔。)

「醫師,我做糞便潛血檢查,醫院通知我有反應,要再做大腸鏡,可是......我大便習慣正常,也沒血便,有沒有可能是痔瘡造成的,還是檢驗錯誤,我想再做一次糞便檢查。」這是受檢者收到報告通知後,我在門診最常聽到的疑問。

所謂「糞便潛血檢查」,是透過儀器來檢測糞便中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液,它是目前大腸癌篩檢的有效工具。檢查方法分為「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兩種,前者的缺點是容易受飲食及藥物的影響,而造成偽陽性結果;免疫分析法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這也是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歳民眾每2年一次的檢查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若呈陽性反應,有多少機會是有病灶的?

常見糞便潛血陽性反應的原因,從消化道因潰瘍或腫瘤出血,到肛門的痔瘡或肛裂都有可能。從國健署針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之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結果分析,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而約5%是大腸癌,這些透過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病患,有一半都是零期(原位癌)或第一期的癌症,病患治療效果相對比較好。但有7~8%是屬於第四期的癌症,比因為有症狀被確診為大腸癌第四期的20%來得低。至於那一半的腺瘤性息肉,透過大腸鏡的息肉切除,根據研究可以降低76~90%大腸癌的發生,也可以降低50%大腸癌死亡率。

很可惜的是,國內符合糞便潛血資格篩檢的民眾,到檢率不到40%;而潛血檢查呈陽性的民眾,更只有60%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已經成為國人新國病,要降低發生率,政府、民眾及醫師都要更加努力。

另外,有些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常因為害怕做大腸鏡檢查,會要求醫師再檢驗一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甘冒遺漏重要病灶的風險,因為早期大腸癌腺瘤性息肉出血量甚少,不一定會在採檢糞便那天出血,如果等到兩次檢查都陽性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那麼就有可能遺漏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至於糞便潛血檢查陰性的民眾,目前是建議持續每兩年做一次檢查。但糞便潛血檢查正常者,就不會有大腸息肉嗎?答案當然不是,有可能是息肉還小沒有出血,也可能有大的息肉但檢查那天沒有出血而已。

以我們醫院這些健康或亞健康的受檢者資料分析,40%以上的民眾有腺瘤性息肉,若是50歲以上的受檢者,更有近50%有腺瘤性息肉;其中,容易演變成大腸癌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指腺瘤大於一公分,或者有絨毛狀腺瘤,或者有細胞異常分化)約佔7~8%,這些受檢者若只做糞便潛血,並不一定會有出血反應。

因此,50歲以上的民眾以及大腸癌高危險群,例如家族有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個人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及息肉者,飲食習慣不佳,肥胖及缺乏運動者,應該考慮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已儼然成為新國病,預防之道還是要先從自己做起,減少燒烤油炸的食物,少吃加工肉類製品,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減重。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糞便潛血檢查,一有問題就該接受大腸鏡檢查。期待國人的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可以逐步的下降。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

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

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
台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 總醫師
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主任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 主任
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
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延伸閱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