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忘記帶快篩陽性卡匣到醫院怎麼辦?確診判讀常見15大QA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2.06.01 11:28

快篩陽性經過判讀為確診已經正式上路一週,醫院因應不同族群需求,開設各類實體防疫門診與通訊診療門診,北醫附設醫院醫務部陳錫賢主任指出:「不少民眾忘記攜帶快篩陽性的卡匣到醫院,希望以照片證明自身快篩陽性,但陽性卡匣一定經過醫師判讀後現場銷毀。」因此,不少民眾來回在家裡及醫院來回奔波,到底確診判讀前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呢?

確診判讀後需銷毀卡匣!無法用照片替代

快篩判讀需求增加,需要透過「通訊診療」進行快篩判讀的民眾,較開放前一週增加約 8 成,面對新上路的措施民眾還是常常有許多搞不清楚的地方,陳錫賢強調:「不論實體防疫門診、通訊診療門診,若要醫師進行快篩陽性判讀,均應備妥快篩陽性的卡匣。」

民眾希望以照片證明自身快篩陽性,不過陽性卡匣必須經過醫師判讀後現場銷毀,才能完成判讀手續,因此無法利用照片證明,否則是會避免影響「判讀程序」。

不只實體看診如此,遠距醫療也是相同狀況,遠距醫療中心劉文琪主任表示:「若要利用通訊診療門診的醫師判讀,需先將快篩陽性的卡匣寫上姓名與檢測日期,卡匣與健保卡一起拍照,預約完成後,並上傳卡匣與健保卡的照片,線上看診時配合出示陽性之卡匣,結束後於醫師面前破壞卡匣。」

民眾常見確診判讀疑問

至於民眾煩惱家中沒有老虎鉗,沒辦法破壞該卡匣,劉文琪補充:「只要準備油性麥克筆或剪刀進行破壞即可。」

另外,有些民眾擔心,自身健保卡是兒時照片或未使用照片,是否影響通訊診療時的身分判讀。劉文琪解釋:「若健保卡照片無法判別身分,會請民眾複誦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進行身份確認,不影響身分判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也將第一線看診經驗彙整為 15 個 Q&A 提供民眾參考。

我快篩陽性,請問有哪些門診可以選擇?

COVID-19防疫門診
實體:戶外防疫門診、快篩陽性採檢診
線上:通訊診療門診

前往醫院戶外防疫門診、快篩陽性採檢診需攜帶哪些文件?

健保卡、快篩陽性卡匣 (寫上檢測日期、姓名)、用藥史

忘了帶快篩陽性卡匣到醫院,可以用照片證明嗎?

不行,陽性卡匣判讀後需現場銷毀,才能完成判讀手續,無法利用照片證明。

我沒有手機,可以留室內電話嗎?

疾管署後續會利用手機簡訊通知確診民眾填報「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建議仍需留下手機號碼。如無手機,可留市內電話,並主動自健保快易通填報「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

通訊診療門診有哪些適用對象?

1.      快篩陽性確診判定
2.      清冠一號開立
3.      慢性病用藥。

我想透過通訊診療門診,請問如何約診?

健康益友APP預約、從地方衛生局有公告有視訊診療醫院名單,依據醫院方式進行掛號。
可參考:快篩陽性即確診哪裡可評估?全台各縣市醫療院所名單一次明瞭

通訊診療門診流程?該準備哪些資料?

1.      將快篩陽性的卡匣寫上姓名與檢測日期,並與健保卡一起拍照。
2.      撥打02-21765226專線預約,並上傳卡匣與健保卡之照片。
3.      於預約看診時間,點開通訊診療連結準備看診。
4.      配合出示判讀陽性之卡匣,結束後於醫師面前破壞該卡匣。
5.      請親友至本院戶外區進行繳費、領藥即完成通診療。

可以使用市內電話進行通訊診療嗎?

通訊診療需透過視訊進行身分認證、陽性卡匣判讀、醫師問診等流程,無法使用市內電話進行通訊診療。

健保卡上是我小時候的照片(或是沒有照片),會影響身分判讀嗎

若健保卡照片無法判別身分,請民眾複誦身分證字號及出生年月日進行身份確認。

請問如何破壞判讀陽性之卡匣?有需要準備老虎鉗?

準備油性麥克筆或剪刀進行破壞即可。

通訊診療確診判定結束,就可以領取抗病毒藥物?

領取抗病毒物須符合要件,並由醫師開立處方後方可領取。

若看診後發現我不是抗病毒藥物適用對象,我還需要繳費嗎?

民眾透過通訊診療快篩陽性判讀,需繳納掛號費,與是否用藥無關。

完成通訊診療後多久可以收到判定結果?

若民眾透過通訊診療與醫師達成共識,可於 24 小時後至「健保快易通 APP 」查詢判定結果。

完成通訊診療後我該如何領藥?

可委託家人攜帶確診者健保卡,前往北醫附醫第三醫療大樓吳興商圈入口處之遠距領藥櫃檯繳費並領藥。

我確診陽性隔離中,該如何領取藥物?
 

確診隔離中民眾有用藥需求,可使用通訊診療門診或確診用藥代領門診。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咳嗽可以吃什麼?一圖看懂咳嗽飲食宜忌

染疫後該如何恢復健康?在家就可輕鬆做的 3 級運動指南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什麼差別?感染科專家解析兩者差異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