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對於許多洗腎患者來說,為了控制病情還必需冒著風險到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不過,如果洗腎患者一開始即選擇居家腹膜透析,則可遠離感染危機。
1位40多歲在科技公司擔任主管的末期腎臟病人,在腎臟移植十多年後因為慢性排斥,主治醫師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賴彬卿副院長,與病人評估後續的透析治療時,為兼顧透析期間的生活品質及工作,選擇以「腹膜透析」讓病人安心的在家中進行透析治療。
確診輕症者居家腹膜透析,可在家觀察並同時在家進行透析
上週即將開始進行透析時,發現病人確診COVID-19,醫院和藥廠隨即安排運送藥水,賴彬卿副院長非常慶幸病人當時選擇了居家腹膜透析,確診後是輕症還可在家觀察並同時在家進行透析,否則,還得安排到醫院洗腎,勢必造成醫院、病人及家屬的困擾及負擔。
COVID-19期間台灣確診人數不斷增加,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無不面對極大的挑戰。急遽增加的確診病人,還有許多即使沒有疫情,也需要持續治療不能停歇的病人;病人可能確診,而醫護人員也有可能確診,一旦醫護人員被隔離便可能造成醫護量能的不足。
賴彬卿副院長表示,血液透析的病人每周必須到醫院洗腎三次,頻繁的到醫院,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目前確診的血液透析病人,可在原有洗腎中心進行洗腎,但為了避免未確診病人的染疫風險,通常會安排個別時段讓確診病人進行透析,因此增加醫護人員的人力負擔,也造成了病人與家屬的不便。
國外研究:血液透析病人在COVID-19期間染疫風險,是居家腹膜透析病人的2.5至3倍
賴彬卿副院長分享義大利和英國臨床研究發現,血液透析的病人在COVID-19期間染疫的風險,是居家腹膜透析病人的2.5至3倍,且末期腎臟病人的免疫力較低,染疫時重症的可能性高。相對於血液透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早在疫情前即超前部屬,規劃「居家透析」的治療方式,包含居家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腹膜透析病人每月僅需要回診一次,但透過雲端科技的輔助,每天晚上睡眠期間使用「桌上型全自動腹膜透析機」來進行自動換液程序,非回診的時間則由醫療團隊經由遠端追蹤照護,在疫情期間除了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也不影響白天的作息,能兼顧治療與生活品質。
透析替代性療法終生規劃,規劃與設計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模式
賴彬卿副院長同時分享透析治療選擇的重要觀念—透析替代性療法終生規劃。當腎臟失去淨化功能時,除了腎臟移植外,就必須進行透析治療,透析的方式有腹膜及血液透析兩種。台灣目前透析的病人多達9萬人,但能夠等待到捐贈而進行腎臟移植每年約僅3百多人,凸顯透析治療的「終生」規劃格外重要,依照年齡、生活模式或需求,規劃與設計最適合您的治療模式。臨床上,雖然腹膜或血液透析的治療是可以相互轉換,但是當病人還有殘餘腎功能(還能排尿),選擇腹膜透析是較佳的選擇。
中國附醫「門診腹膜透析植管」,當日即可出院並進行透析
除此之外,血液及腹膜透析治療都需要在透析前建置管路,血液透析需要接受動靜脈導管手術,通常在3個月後才能開始進行血液透析,若有緊急透析需求時則需要建置暫時性導管;腹膜透析病人則需要進行腹膜透析植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幾年提升植管技術,減少病人等待的時間及住院的風險,發展「門診腹膜透析植管」,當日即可出院並進行透析。
賴彬卿副院長再次提醒透析的病人,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鼓勵大家盡快施打疫苗。對於正在評估透析治療選擇的病人或家屬,目前疫情尚未看到盡頭,請務必與您的醫師充分溝通,在「透析替代性療法終生規劃」的架構下,選擇最適合您的透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