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劉威德教授談富強康樂、享有生活餘韻並為環境永續服務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401 11:30:46)國立東華大學「110-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3月28日邀請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劉威德教授與東華同學們分享如何營造富強康樂、享有生活餘韻,進一步為環境永續服務等議題。劉威德教授專長在職涯心理測驗與輔導、教育統計學、多變量統計學、教育測驗與評量、生涯發展與規劃,目前擔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委、教學卓越中心廖慶華主任、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與張伯浩教授等參與聆聽。
共教會陳復主委致詞開場表示:「劉威德教授是我個人的好朋友,說劉教授是臺灣學術界的奇才,絕不為過。劉教授是臺灣心理學大師張春興教授的弟子,除繼承張教授淵博深厚的學識,一代心理學宗師的人格風範也體現在劉教授身上,令人十分欽佩。值得一提的是威德教授還長期經營各種線上課程(磨課師),很多學生與社會人士都從課程受益良深,就如同他自己的一句名言:『以天下為教室,與天下人共學天下學問』,亦可看出威德教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
首先,劉威德教授以「庶民」的角度來和同學們談談「富強康樂」及其背後的心法。劉教授表示:「生活的方式有千萬種,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種:迷惘與通透,兩者都是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場合中,我們可以選擇活得通透,一種心裡沒有疙瘩、沒有糾結的狀態,還是陷入迷惘、毫無方向的狀態。在通透與迷惘二者間做選擇後,就進入到確定志向的階段。同學們要問問自己:你的志向是什麼?畢業後你想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像富強康樂就是一種志向,希望自己先填飽肚子、顧好身家,再來提升生活的品味,最後擴至社會與環境的層面,從『為己』到『為他』,思考可如何為環境永續服務並付諸實際行動。」劉教授強調,「富」(物質生活的富裕)取決於「強」(一個人的優勢與競爭力)。
接著,劉教授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生活餘韻」的方式,主要有練習書法與彈古琴。劉教授分享他來東華期間親手寫的書法,以及播放在家裡彈古琴的短片,並表示:「富強之後,就需要怡情游藝養心,也就是從物質生活進入到『心理健康』層面。我非常鼓勵年輕人可以學一樣藝術或運動,只要有興趣並能夠持之以恆,因為悠遊於藝術確實可幫助我們紓解壓力,保持一個康樂、平衡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致的『自得之道』。」再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後,就要進一步思考可如何回饋給社會、為環境作出永續的服務。劉教授介紹他近年來發展的「通識教育萬有引力運轉模式」,並強調該模式背後的心法是「辯證於物論」,即我們要把自己的想法在實際的場合中付諸實踐。
講座尾聲,同學們踴躍向劉教授提問,有同學提出:「現在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連過日子都變得極其困難,老師對這種現象有什麼建議?」劉教授回答表示:「年輕人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父母、祖父母或甚至更往前的時代,他們是如何走過來的,會比現在更好過嗎?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抱怨社會,而可以想想可以有什麼具體行動,應用『辯證於物論』的心法,回到現象、事物的本質上並付諸實踐,否則就會被困死於絕望中。」教學卓越中心廖慶華主任替同學們提問有關經歷挫折與尋找自我精進方向的問題,劉教授回答:「挫折是難免的,我們可以做的是不斷的調整、再調整,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自我精進的方向見仁見智,但不要忘記無論往哪個方向走,希望同學們都能夠保持富強康樂、讓自己享有生活餘韻,以及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最後,共教會陳復主委頒發感謝狀給劉威德教授後,與會師長一同合影留念,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