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患者,10年前因皮膚紅疹與腫塊就醫,檢查發現是「淋巴瘤樣丘疹」,歷經6年左右的化學治療卻無好轉,後續甚至惡化為「T細胞淋巴瘤」,多次接受化療、放療亦無明顯改善。
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9名。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常見「燒、腫、癢、汗、咳、瘦」6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需要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發生率佔9成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淋巴癌可分為「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東方人多以後者較常見,比例約佔9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再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其中佔比較小的T細胞與NK細胞的發生率約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15%,也是目前最缺乏較新穎且有效治療的一種淋巴瘤。
而「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多以化學治療為主,容易伴隨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副作用發生,讓患者在治療歷程上相當辛苦外,也有治療無效的可能性。此外,許多患者期盼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來根除疾病,但移植過程的艱辛及移植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療費用的經濟支出,雙重壓力都考驗著病友與照護者的信心。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黃泰中說,前述個案即是「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在一線治療中強忍副作用接受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卻無明顯改善,而有效的標靶治療龐大的經濟負擔讓他一度放棄。所幸,後來替他申請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治療,療程後檢查不出癌細胞,目前穩定追蹤已達3年餘。
黃泰中解釋,根據最新的臨床數據,「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在「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上,可以降低5成疾病惡化的風險,7成以上患者可以延長存活超過5年的時間,甚至在現有治療成效較差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也可顯著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超過1年,且目前已獲得第一線的健保擴大給付,可減輕癌友家庭的經濟負擔。
黃泰中進一步表示,所謂「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即是結合「單株抗體」與「細胞毒性藥物」,過去在標靶治療上,往往單獨使用單株抗體或是細胞毒性藥物,如今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兩者產生綜效、提升抗癌成果。
以淋巴癌為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可透過辨認癌細胞上的「CD30表面抗原」有效殺死癌細胞,也提升患者治療時的生活品質,甚至提供患者治癒的可能性,為生活帶來全新希望。
淋巴癌小心6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
民眾在面對淋巴癌上該如何提高警覺?李啟誠提醒,越早發現越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身體的6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
- 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
- 莫名發燒
- 咳嗽
- 盜汗
- 全身發癢
- 體重莫名其妙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
若出現疑似的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諮詢,及早發現淋巴癌,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