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分享 行善的法喜與動力

慈善新聞網/ 2022.03.19 08:55

  「我親愛的小孩,為什麼你不讓我看清楚?是否讓風吹熄了蠟燭,在黑暗中獨自漫步;親愛的小孩,快快擦乾你的淚珠,我願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2022年3月12日,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在慈濟中區榮董願力讀書會演講,演講過程中,播放當年為敘利亞難民募愛音樂會上的一首歌 ――〈親愛的小孩〉,簡守信院長說,土耳其難民營有一個小男孩,曾哭著對慈濟志工說:「我好想睡,我不想起來;我好想回敘利亞!」敘利亞難民逃難到土耳其,生活陷入困境,大人沒有身分,無法去工作,只能靠童工賺取微薄的工資過活。

  2015年1月23日,慈濟基金會在土耳其成立滿納海國際學校,2018年完成認證。土耳其慈濟志工不僅要說服父母讓孩子去讀書,還要給予高於童工工資的補助金,他們才會讓孩子入校。這位小男孩一天工作十三個小時,休息十三分鐘,等於一個小時只休息一分鐘,若超過時間就要被扣錢,所以,若沒有為他們辦教育,他們內心只會充滿仇恨與忌妒,將來會是很辛苦的人生。

  滿納海國際學校的成立,帶給難民兒童、青少年希望,是難民教育的綠洲。從此之後,小男孩不必再去工作,優游於學習,轉憂傷為滿面笑容、燦爛陽光的美少年,還成為慈濟志工的好幫手。簡院長說,像現在的烏俄戰爭,因為男生必須留在國內保衛國家,加入作戰行列,逃到波蘭的兩百多萬難民都是老弱婦孺,這些孩子的教育,都是令人擔心的議題。

  簡守信院長提到,他和土耳其志工胡光中第一次認識,是在2008年巴基斯坦大地震時,他前去義診,當年也是簡院長第一次入圍金鐘獎。有人問他:「為何不留在臺灣走星光大道,多風光啊!」簡守信院長回說:「我在巴基斯坦的星光大道比臺灣更大、更開闊,那裡的天空清澈、繁星點點!」

  事隔十幾年了,簡守信院長對當時的景象還印象深刻。晚上六個大男生睡在一個帳棚裡,日夜溫差大,白天二十幾度,晚間可能降到零下兩度。睡到半夜,有人被擠到帳棚外,感覺鬢間濕濕的,手一摸才體會到古人說的「鬢如霜」。簡守信院長說,在這些苦難國度,物資欠缺是小事,缺水可是大事,他在那裡十二天,連一個澡都沒洗過,只能用簡單的水擦拭身體,所以他要實業家未雨綢繆,像去年臺灣也缺水,被限水供應的景象不是不會來到,平日就要養成省水的習慣。

  胡光中是穆斯林,慈濟賑災物資從馬來西亞、新加坡集結到巴基斯坦,他從土耳其搭貨機來,親手將物資交給災民,還為他們講一段《可蘭經》,他的鐵漢柔情和身段,讓滿臉落腮鬍的巴基斯坦人掉下感動的淚珠。簡守信院長說:「所以在慈濟,不流眼淚也很困難,可是那眼淚是法喜的。」

  土耳其的慈濟志工非常少,胡光中為難民辦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他們心底植入愛的種子,化忌妒、仇恨的心,轉為樂觀、助人、對未來產生希望的新人生。

  敘利亞難民流離失所到土耳其一段時間後,NGO團體慢慢撤走了,滿納海學校有位孩子寫了一封信給胡光中,說:「求求你們,再求求你們,請不要放棄我們!」看到這些難民孩子,有的截肢、有的失去父母,簡院長說:「我們看到他們,難道只能不捨嗎?我們能不能把不捨化為行動力、化為『信、願、行』?」

  所以,慈濟為他們設立學校、還有醫院,這些孩子在愛的教育下,當花蓮發生0206地震、當國際間發生任何災情時,這些孩子已經懂得翻轉手心向下,將手上僅有的硬幣,投入竹筒救人。如此的教育,就成功了。簡院長鼓勵實業家發大願,他說:「一個個小朋友的希望,就是社會的希望,就是世界改變的動力。」

撰文/林百脩、張麗雲;攝影/陳麗雪、徐金生、廖建明、留榮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