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21 年,在歷經疫情爆發,防疫升級、降級的日子後,每個人的生活、心境或多或少都有些轉變;而在年節將至的現在,又將面臨新一波的疫情海嘯衝擊!面對未知,你的心理準備有所調適了嗎?
隨著疫苗施打越來越普及,許多人問:生活能回復到疫情前嗎?事實上,似乎很難回到過去,只能不斷調整因應方式,對於「新常態」,也需要花時間去接納與適應。其中,因為疫情而導致的人際疏離是最需要被關注的。
疫情失去生活、情緒空間,讓心靈出問題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疫情後身心科門診量明顯增加,因為半封城狀態造成生活的改變,被限縮的不只是生活空間,情緒空間更壓縮到令人窒息。
她說,上班族居家上班,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失去了自我的時間與空間;退休者的學習、活動都暫停,關在家只能被新聞轟炸;需被照顧的年長者無日照機構可去,連長照人員都無法到家,家人照顧負擔增加。
更多人平時因為工作與興趣,與家人間有個健康的距離,突然整天被關在一起,每個人都快窒息了;有些人因這段時間生活的不便或害怕就醫,造成身體衰弱或疾病惡化;不擅長使用網路社交媒體與他人互動的人特別孤單等。
袁瑋指出,疫情讓我們對生活、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與生命的意義上,有許多困惑,甚至產生焦慮、悲傷、失落、孤單等。後疫情時代,當我們重新開始生活、重新與人連結時,有些方法能幫助情緒找出口,讓新常態過得更好。
方法1 不要怕負面情緒,應理解與接納
無論是憂傷、焦慮、孤單或複雜的混合情緒,都是正常的。不要急著用忙碌填滿生活,而應該先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不用害怕所謂的「負面情緒」,因為這些感受不會一直都在,應該給情緒出口,反而能夠很快地過去。
有時候情緒也是提醒我們做改變的推手,例如,發現過去花太多時間精力在不那麼重要的人身上,趁機調整重心,多留時間給自己重視的人事物;或許發自己真的比較喜歡的生活方式,可以試著調整工作方向。
袁瑋提醒,人的情緒像紅綠燈,隨時提醒我們要留意及改變,如果一有情緒就把它用忙碌掩埋,累積的負面能量反而會在不注意的時候潰堤,造成更難以收拾的身心症狀。
方法2 與朋友意見不同時,尊重彼此想法
當社交隔離時,人們被迫減少與朋友的交流,當有機會重新連結時,不少人反而覺得焦慮、不自在。袁瑋說,不要害怕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家都經歷類似的情緒,說出相似的感受,能讓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
她提醒,當然也要留意自己與他人之間心理的距離,每個人需要的心理距離不同,感受與經驗也沒有標準,分享的同時如果發現別人經驗不同,請試著理解,甚至欣賞不同的觀點。
方法3 每個經歷都是學習,找回正面意義
袁瑋指出,經驗無所謂好壞,無論經歷什麼事件,中間必定有可以學習、更認識自己或別人之處。重新定義不是假裝、粉飾太平,或把不好的說成好的,而是留意對事情的詮釋,即使在覺得災難的事件中,也能找到正面的意義,
她分享,有個案很慶幸居家上班時,終於不用花時間在無意義的職場社交上;也有個案被迫長時間與另一半相處,才不得不面對他們根本不適合,決定和平分手。思考因壓力導致的事件,有什麼正面意義,或許帶來新的可能性。
袁瑋說,疫情帶來許多生活的不便與失落,但也因此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價值觀,以及與自己和他人關係。哈佛大學的研究就發現,良好的關係帶來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幸福感。
袁瑋呼籲,新的一年開始,除了立志減肥、運動,不妨也帶著勇氣去重新認識、照顧自己,進而建立與自己和他人的良好關係。
文 / 黃慧玫、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