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有影】從15歲無校可讀到20歲獨攀馬特洪峰    林雋的孤獨而豐盛的成年禮

匯流新聞網/李盛雯 2021.11.20 12:08

S 27787622 1

▲▲林雋成功登頂馬特洪峰,寫下台灣第一個20歲獨攀紀錄,並藉由拍攝下來的作品舉辦首次個展: <與山的一支獨舞>開幕談歷程。(2020.8)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怎麼辦?

一個國三生,在體育班打了三年球,每天球訓操到累爆,上課睡到飽,成績很爛考不到理想高中,怎麼辦?

15歲的少年林雋是代表台灣奪得世界少年手球錦標賽冠軍的選手,他和團隊同學們一樣,選擇保送國立高中體育班,繼續打球。上第一週的英文課時,老師在教26個字母,同學們因為集訓太累幾乎全部睡趴,林雋大驚,有了警覺意識,回到宿舍,又有學長制的罷凌,痛苦不堪,他反覆焦慮思考後,當下決定轉學,當時已問不到學校可以就讀,最後轉到南投私立三育高中。

高中靠自力救濟

進了高中,低迷的讀書風氣,學校忙於學生不要翹課抽菸打架。少年林雋感覺要改變人生,開始自力救濟,從國中一年級的英數理化補救起,16歲的他搬出學生宿舍,租屋在附近檳榔園的小房子裡苦讀,在學校維持總成績第一名,每週遠從南投魚池轉三班車到台北補習,高三那年,以繁星計劃成績如願考上第一志願:台大農藝學系。

1999年出生的林雋,體會到高中到大學這期間的求學艱辛和現實冷暖,要拒絕罷凌就是自己要強大,開始訓練自己的體能,同時走上了探索世界的旅程。

林雋19歲時讀了《野性的呼喚》,他獨自前往加拿大,那是2018年暑假,他一個人展開育空河8天7夜獨木舟航程。有時河域寬廣達60公里,廣如大海不見邊際,有時河面掀起風浪漩渦,深怕小舟捲翻沈入河底,育空河流域的壯闊引領小舟順流漂浮,他最終成功用雙槳完成了320公里的奇幻漂流。

為一張照片開始行動

隔年,滿20歲,林雋內心裡有一個圖像愈來愈清晰,像是在呼喚他,那是他16歲那年所看到的慶祝人類首次攻頂瑞士馬特洪峰150週年紀念的照片。他默默在台大登山社參與嚮導訓練,以及一次雪山雪訓,在心底,默默埋下一個夢想。

2019年,他搭乘廉航,隻身前往阿爾卑斯山,獨攀那險峻無比的馬特洪峰,他以架在肩膀的相機,記錄雙腳走過馬特洪峰的瑞士義大利國界稜脊,在雪地冰山裡攀越18小時的過程中,拍攝了七千多張精彩絕倫的照片。

歐洲雪地攀登,對當時才升大學三年級的他而言,全部是來自自學的初次經驗。難度不低的高山攝影,也是他在台灣摸索自學的結果,獨自攀爬、獨自攝影,以超乎常人想像的勇氣和毅力,完成了20歲的冒險。

S 27787620 1

S 11804685 1

▲林雋19歲前往加拿大育空河,展開320公里的獨木舟奇幻漂流。

S 27787521 1

▲林雋在阿爾卑斯山捕捉冰河與銀河的畫面。

S 27787527 1

▲馬特洪峰東面著名的尖三角式壯闊景觀。

獨舞The call of Matterhorn

這些令人驚豔的攝影成果,在2020年8月,夏天的迪化街,舉辦了首次個人攝影展「與山的一支獨舞The call of Matterhorn」,展場Olympus Plaza Taipei經理表示,林雋的題材特殊,是開館以來年紀最輕的個展創作者。今年,他再於高雄的On the Road藝廊舉行南部巡迴展。

2020年雖值疫情,但辦在大稻埕的那場個展相當成功,有非常多的迴響。20歲的台灣年輕人,在一般人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在眾人眼光看來,以20歲的年紀去嘗試對生命安全有相當威脅的歐洲高山獨攀,看起來是非常不台灣化的年輕人行為,而林雋創舉的背後,只是一次薄弱的雪訓經驗,主基礎卻是大量的閱讀、網路YouTube的分享影片,他消化海量的資料,在短短一個月間、在準備學校期末考的同時,做足了巨細彌遺的準備,不斷想像、不斷模擬這些資訊變成實地挑戰的場景。

放手與支持

有幾個家庭會放任獨子一個人出遠門去冒這種有生命安危的險?「你媽媽怎麼會讓你去?」觀眾不停舉手的發問。林雋搔頭回答,如果沒有當初的支持,就沒有後續,沒有冒險,而誰料到只隔半年疫情爆發,全球陷於鎖國,故事根本完全改寫。

台灣對於登山活動向來鼓勵結伴同行,以避免山難發生。在展覽現場,有很多觀眾欣賞林雋帶回的驚險又精彩的攝影作品時,不禁發出疑問: 你為什麼獨攀?你一個人如何處理萬一出事的風險?

關於獨攀,林雋說:「獨攀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方式,找到同伴也是一種方式,既然都是為了達成目標,我便不想因為某一種更符合世人的眼光,就放棄絕佳的嘗試機會。」

更有觀眾銳利的反問: 「難道你是想要攀登馬特洪峰有一個特別的成就或記錄,所以你冒險採取獨攀?」

S 294453251 1

▲林雋高中時賃居於檳榔園小屋苦讀,窗外的檳榔樹筆直相伴。

馬特洪峰

▲獨攀的沿路不停遇到善良熱心的登山客關心協助,並不孤獨。

對辯人生的蘇格拉底

這個問題很特別,超出單純的青年心思之外。事情的內在通常比外在表現更複雜困難,《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游旨价就分析說,「林雋的山行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馬特洪是男孩的第一座高峰,卻也是壯遊途中不斷與其對辯人生的蘇格拉底。」

林雋的回答是,如何決定是自己一人的行動?在他這樣的年紀裡很難獲得有相同想法和目標的夥伴,即便年紀稍長者亦難覓。去馬特洪峰的旅程上,雖在一路上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即便到了起登的山屋裡,那個凌晨二三點已經很多登山隊伍都啟程了的前夕,林雋自己內心仍有許多自我的強烈對辯和質疑,該不該獨攀呢?腳該不該踏出?

你如何說服自己面對生死挑戰的辯證?在安逸舒適圈裡,你可以選擇不需要冒險但你卻執意去做,你是瘋子還是勇者?這個問題在腦袋裡千迴百轉,而一線之間所做的抉擇,令更多觀眾感到興趣。

攝影展結束後,出版商三民書局對這位如此年輕、台灣第一個僅20歲獨自爬上馬特洪峰的故事感到很特別,邀請林雋寫書出版,不單是過程,沈澱思辯攤在桌上,行動背後的獨立思想特別重要。

S 27787526 1

▲上阿爾卑斯山上往南針峰的纜車在冰河留下影子。

S 27787525 1

▲被雲層覆蓋的布萊特峰(Breithorn) ,阿爾卑斯山上皆壯闊山景。

S 27787523 1

▲從高處拍攝冰河與岩石錯綜復雜的紋理。

世人總非議探索精神

一個在15歲找不到學校可以讀,但卻在20歲以獨攀險峻高山完成自己成年禮的青年,故事有著勵志性,擁有多數當代年輕人少有的、肯冒險、能吃苦的特質。知名登山部落客雪羊說,「一個大學生跑去獨攀馬特洪峰,必然遭到世人非議。然而,卻正是這樣的探索精神,驅使我們在冒險間找到人生。」

詮釋探險的精神,林雋從七千餘張旅途影像中,選錄近七十張攝影展等級的精采之作呈現。對於冒險,林雋自己說:「總是把夢想掛在嘴邊,會使人忘了夢想本身,就會只記得做夢。」而冒險使生命安全產生牽掛,林雋回答,「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只要活著就會有所牽絆。堅持做自己的同時,卻也可能傷害到其他人。」

他不願意在堅持做自己的冒險過程中產生對摯愛的傷害,於是,謹慎週全的準備,就是必要的功課。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張元植,在數年前也成功登頂馬特洪峰。「我與林雋最大的差異是,我有三個夥伴一同經歷這一切,而他孤身一人。」「那兒岩石的節理、雪層的觸感,以及空氣中的寒凍,在今日回想起來依舊鮮明。但同時我更清楚,要在這年歲,單槍匹馬的殺上這座崢嶸的角峰,需要的可不只是一股子盲目的憨膽。」

S 27787519 1 1

▲在攝影展前的合影,是林雋與一路支持他的母親李翠瑩。

嚴謹理性支撐的狂野感性

林雋把自己的20歲冒險寫成新書《與山的一支獨舞》,「他真實的呈現了那年紀所有的憤怒、迷惘,以及對探索世界與證成自我的衝動。潛藏在那稚氣面龐下的具體是些什麼?我不甚明瞭,只知道那是同樣年紀的我所不具備的。」張元植感性的說:「由嚴謹理性支撐的狂野感性,正是一個優秀登山者的潛質。」

看過林雋寫的故事,自己也是登山者的作家董威言說,「年少時闖蕩所獲得的養分,足以受用終生。透過林雋的海外登山之旅,看見無愧青春的外展精神。」

多數人的19歲20歲,那時是在做什麼呢?以直視生命的冒險送給自己做成年禮的林雋,或許帶給當代青少年和家長更多寬廣的想法。

新聞照片來源:LJ PHOTOGRAPH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四大公投/馬英九趙少康高喊四個都同意 50輛公車廣告即日起跑

「同舟計劃」回復黨籍讓藍營炸鍋 傅崐萁籲勿再追思崇禎皇帝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