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七日,慈濟科技大學與國父紀念館共同辦理2021「天下為公與大愛思想的踐行」學術研討會,邀請10校36名學者專家,共發表16篇論文。論文範圍涵蓋慈濟學、孫學、國家發展、非營利組織、大學社會責任等相關議題,藉由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更深入的研討。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繼去年後二度舉辦研討會,可見論文的質與量明顯提升,更證實國父孫中山的「博愛」與慈濟的「大愛」是相通的。舉例來說,全校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是原住民,經過考試獲得公費求學機會,無後顧之憂地學習一技之長,進而翻轉人生,改變命運。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國父孫中山的「天下為公」與證嚴法師的「大愛無私」非常契合,尤其,研討會強調的是踐行,更凸顯其與眾不同。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以「從小我、大我到無我─慈濟人的生命觀」為題分享。王執行長表示,如今一般民眾坦然面對的大體捐贈,就是很典型的「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見證。回首1994年慈濟醫學院創校,當時大體捐贈風氣未開,多以無名屍為解剖來源,醫學生難掩恐懼,民眾也無法接受。
不過,當證嚴法師提出「化無用為大用」的理念,擺脫保留全屍和入土為安的傳統窠臼,肯定大體捐贈對提升醫學教育的意義;醫學生親自拜訪大體老師家屬,不再只是探究「致死疾病」,而是面對「無語良師」。透過莊嚴的啟用、送靈和追思典禮,以及醫學生分享老師生前行誼與課程心得,更安撫了家屬的失親之痛,進一步扭轉捐贈大體既定印象。
由於慈濟醫學院史無前例的創舉,開拓了解剖教學新視野,進而改變台灣各大學醫學院的解剖課程,吸引不少民眾響應與認同,連國外醫學團體也專程來台學習,更讓未來的醫師多了一分利他精神與人文情懷。
16篇論文發表,分別是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釋德傅的「證嚴上人思想之開權顯實」、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劉阿榮的「孫學博愛與慈濟大愛的道德形上學探本」、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講師釋德慇、副教授蔡裕美的「老有所依 老有所養 老有所終─源自木瓜溪畔的安隱樂處」、「非素不可:環境保護從餐桌飲食開始」、台北科技大學前人文與科學學院院長周家華的「踐行孫中山服務人生觀,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國父紀念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鍾文博的「記憶所繫之處:孫中山與臺灣」、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陳翰霖、助理教授洪明玄的「難民議題融入全球永續發展教育的教學素材初探─以慈濟援助個案為例」、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郭又銘的「健康故事屋的社會影響力」。
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何縕琪、醫學系副教授朱紹盈、教育研究所研究助理陳哲翰的「慈濟志工參與標準化病人之研究:宗教使命與角色認同」、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程君顒的「風行草偃:會呼吸的慈濟教育志業體建築」、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蔣駿的「性別主流化與國際人道援助以慈濟基金會志工為例」、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釋德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林建德的「苦難與悲願:試探證嚴法師的苦難體驗與菩薩悲願」。
國父紀念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邱啟瑗的「孫中山博愛思想的實踐:以宋慶齡社會福利工作為例」、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助理教授鄭冠榮、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朱民的「從孫中山『知難行易』談慈濟『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以無錫慈濟環保教育基地為例」、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胡凱揚的「探討大愛精神融入體育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李順民的「法華經與慈濟志業的推展」。
與談人包含台灣首府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溫明麗、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彭立忠、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教授兼主任委員陳復、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林永利、台北科技大學前人文與科學學院院長周家華、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劉阿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林安悟、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李秀如、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兼主任尚憶薇、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前副教授兼主任梁巧燕、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陳皇曄、護理系副教授兼主任張紀萍、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謝易達。
(撰文:葉秀品;拍照:蔡淵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