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保署公佈 2019 年十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榮登榜首,治療費用高達 533 億元。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之稱,專家分析,除了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高發生率,也淪為兇手之一。
糖尿病控制不佳,恐淪為「洗腎」候選人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監事許惠恒指出,許多人以為洗腎是因為「藥吃的過多」,但就國健署調查就發現,對於糖尿病用藥的錯誤迷思,使得糖友並未遵從醫囑服藥,控糖成效不佳,反而讓腎功能快速惡化。
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也常導致病患因此而死亡。據統計,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 15% 發生腎臟病變,而因為末期腎臟病、進入洗腎療程的患者中,有 40%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
許惠恒表示,當糖友的腎臟功能出了問題,會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症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洗腎。當開始進入透析療程時,對患者個人的生活品質及家庭經濟都會產生莫大影響。
高血糖造成腎病變,恐導致腎功能衰竭
他進一步解釋,高血糖會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腎絲球基底膜開始出現病變,血中蛋白質從血管外漏,並隨尿液排出,出現早期腎病變的尿蛋白。
在血糖未能有效控制的狀況下,腎病變會持續進展,腎臟的過濾功能逐漸損害,無法清理身體代謝的有害物質,便會出現血中尿素氣、肌酸酐上升,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走向洗腎人生。
糖尿病腎臟病變分期
- 第一期:高過濾期。腎絲球過濾速率(eGFR)增加。
- 第二期:靜止期。腎絲球組織出現病理變化,但尿液未出現白蛋白。
- 第三期:微量白蛋白尿期。腎絲球持續受損害,尿液出現微量的白蛋白。如果能控制血糖在良好範圍內,該現象可獲得改善。
- 第四期: 明顯尿蛋白時期。腎絲球持續受損,尿中白蛋白流失率將大於每分鐘 200 毫克,用一般尿液試紙即可偵測。腎臟逐漸失去過濾廢物的能力,造成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上升。
- 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腎衰竭。腎臟無法有效排除身體中有害物質,需仰賴血液或腹膜透析以維持生命。
除了積極控糖,腎功能監測靠兩指標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由於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是根據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與微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兩指標做判斷。
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的微白蛋白尿流失量每分鐘超過 20 微克,但仍未超過 200 微克時 (即潛伏腎病變期),倘若積極控制血糖,腎臟功能仍會恢復正常。因此,糖友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就檢查一次小便白蛋白的流失量。
黃建寧進一步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則可顯示出腎臟的功能,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為 120 ml/min,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小於 15 ml/min,為末期腎臟衰竭。提醒糖友,除了控糖外,也應定期接受腎絲球過濾率及微白蛋白尿檢測。
糖友治療新觀念,預防心腎併發症更重要
亞東紀念醫院整合醫療內科主治醫師傅志宣表示,糖尿病對於心腎功能的危害,驅動糖尿病藥物治療觀念的進步,由過去只注重降低血糖、控制血糖,轉變為除了穩定血糖,也應更積極的保護心腎功能。
黃建寧提醒,糖友在相關指標控制上,包含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 7% 以下、血壓一般建議應低於 140/9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 100mg/dL;也要關注腎臟情形,合併有腎病變患者血壓應低於 130/80mmHg,才能降低腎臟合併症風險。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糖尿病在台現況【糖尿病專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