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穹宇涉獵》伊斯蘭在西班牙曾經的輝煌

優傳媒/ 2021.11.08 01:04

西班牙南部被伊斯蘭控制的三角城市。

 

作者/劉敦仁

 

記得在大學研修英國文學時,莎士比亞一課極為有趣但又很深奧,不僅要研習戲劇的內容,更要分析莎翁的詩歌。其中那齣描述黑人將軍【奧賽羅】(Othello) 的劇本一直引起我的好奇:怎麼莎士比亞會對黑人如此關注?並且摩爾 (Moorish) 這個名詞一直困擾著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民族?

 

1846年,在英國利物浦皇家大劇院公演莎翁戲劇作品《奧賽羅》海報。

 

直至去到馬德里大學求學,在世界藝術史教授講述的西班牙藝術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是伊斯蘭留下的輝煌遺跡,使我留下終身難忘的美麗記憶。當時馬德里大學文學院的課程中,除了拉丁文為必修課之外,還要在希臘文及阿拉伯文之間選修一科,也不知為什麼,我竟然選修了那如同一堆蚯蚓般的文字。但這個彷彿「瞎貓碰到死老鼠」的選擇,後來居然成為我愛上伊斯蘭文化的助推器。

 

所以每次在回到西班牙舊地重遊時,都會情不自禁地選擇伊斯蘭歷代王朝曾經的宮廷,或是美輪美奐的清真寺,作為欣賞藝術的重點。

 

摩爾 (Moor) 這個名詞起源於拉丁文「毛如斯」(Maurus),最早用於稱呼北非「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 羅馬省的「波爾波爾」(Berber) 居民,即今天「阿爾及利亞」(Algeria) 西部及「摩洛哥」(Morocco) 東北部一帶的人;不過並無法確定究竟哪一個民族才是真正的「摩爾」人。

 

歐洲各國自中古世紀以來,一直將皮膚黑色的民族視為「摩爾」人,所以在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奧賽羅」又名為「威尼斯的摩爾人」(Moor of Venice),是一位黑色將軍。至此我開始慢慢地揣摩到摩爾人在歐洲文化的地位。

 

現代社會提及「摩爾」人,是專指生活在「茅利塔尼亞」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馬里」(Mali) 的「阿爾.阿瑪基」少數民族。

 

至於西班牙通稱的「摩爾」一詞,代表著北非民族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即今天的西班牙及葡萄牙)後,時稱「阿爾.安達魯斯」(al-Andalus) 的居民。是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和北非「阿瑪基」 (Amazigh,也稱為「波爾波爾」)民族的混合體。不僅在西班牙留下影響深遠的血統,更為重要的是,迄今為止,它一直是北非民族在西班牙遺留下來的輝煌藝術、建築及高水平文明的代名詞。

 

早在征服西班牙之前,北非的各民族彼此之間戰爭頻繁,強悍的阿拉伯人在先後驅趕了迦太基及拜占庭王朝後,勢力逐漸膨脹,開始向直布羅陀海峽彼岸進攻。公元711年.經過八年的征戰,「波爾波爾」將軍塔利格.依布 .基亞德 (Tariq ibn Ziyad) 率軍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並奠定以伊斯蘭教規統治的基礎。

 

西班牙柯爾多巴伊斯蘭的古清真寺,現在是天主教堂,但內部仍完整地保存著伊斯蘭的建築藝術造型。

 

為了鞏固其統治,首先是在各重要城市興建清真寺,用宗教力量箝制當地百姓的信仰與思想。塞維亞 (Sevilla)、柯爾多巴 (Cordoba) 及葛拉納達 (Granada) 是安達魯斯的重要城鎮,世稱金色三角。柯爾多巴在三角形的頂端,伊比利亞半島的北邊,具戰略位置。於是摩爾人以柯爾多巴為阿爾安達魯斯的首都,並就地興建了第一座清真寺 (Mezquita de Cordoba)。在公元785年由阿爾-安達魯斯王朝創始人阿布德.阿爾-拉赫曼一世 (Abd ar-Rahman I 731-788) 下令建造。歷史上有記載稱,該清真寺的原址是羅馬時代敬獻耶穌的聖堂。

 

清真寺的尖塔,鑲嵌在東邊牆上的壁龕,以及寺內的講經座,分別由歷代繼承者逐步增添,均可見伊斯蘭教對其寺廟裡外裝飾及佈局的莊嚴。      

 

柯爾多巴至今保存著唯一倖存的伊斯蘭古大門。

 

由於統治柯爾多巴的哈利法自1031年逐漸衰敗,經不起西班牙天主教王朝的反擊,柯爾多巴於1236年被以「再征服」(Reconquista)為號召的天主教王朝所驅趕。
 

就在柯爾多巴建造了清真寺後,塞維亞也建造了清真寺,但流傳迄今的卻是在1171年由哈利法阿布.雅’庫布.尤蘇 (Abu Ya’qub Yusul 1136-1184) 下令建造的「鐘塔」(La Giralda),展現了精湛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風貌。

 

塞維亞的伊斯蘭清真寺及鐘塔,如今僅剩下鐘塔仍保持著伊斯蘭的藝術裝飾。

 

2007年,我和妻子從北京出發飛往馬德里,轉往南部安達魯西亞「摩爾」人留下的金色三角。我們在塞維亞預定了和清真寺鐘塔僅一步之遙的「瑪麗亞夫人大酒店」 (Hotel Dona Maria) ,坐在酒店的天台露天酒吧,即可清晰地瞭望這座充滿伊斯蘭神秘色彩的鐘塔。

 

在柯爾多巴我們預定了位在老區文化中心的阿爾法洛斯大酒店 (Hotel Macia Alfaros),主要是為欣賞摩爾人的傳統設計造型,對其牆上馬蹄形的拱門及裝飾,至今留戀難忘。距酒店不遠處是一座有悠久歷史傳統的「騰狄雅廣場」 (Plaza de las Tendillas,「小商鋪廣場」),為當地百姓休閒品嚐佳餚的中心點。

 

筆者夫婦在柯爾多巴下榻的酒店,完全是伊斯蘭的建築造型。

 

我和妻子漫步到廣場,正值傍晚,周遭傳來香氣撲鼻烹調的誘惑力,進入到一家坐滿當地人的餐館。經侍應生的特地推介,我們品嚐了用洋蔥及胡蘿蔔燉煮的牛尾 (Rabo de Toro),是一道典型的伊斯蘭傳統烹調,味道極其鮮美。只不過菜名的後一個字「Toro」(公牛),使我腦海中不禁映入鬥牛場景,而令胃囊裡感到有些怪怪的。

 

凡是有「鬥牛場」的西班牙城市,每周必然有兩天在鬥牛結束後,立即將被「處決」的公牛出售給市場,成為餐桌上的「佳餚」。平時我對這道菜餚不感興趣,主要是「公牛」在鬥牛場中最後被處死過程有欠公允。

 

安達魯西亞的三角區,最為特殊的是葛納拉達。這座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伊斯蘭王朝城市,對我更有一層特殊意義。

 

在大學裡研究西班牙文學時,這裡的傑出詩人、戲劇家、音樂家費迪利可.卡爾西亞.洛爾加 (Federico Garcia Lorca 1898-1936)是我最崇敬的文學家,不幸因為與佛朗哥的政見相左,於1936年內戰開始時在葛納拉達遇難。

 

另一位是著名的作曲家馬努埃爾.迪.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他自1921年開始生活在這個城市,但1939年因痛惜好友洛爾加的被處決,於是遷居阿根廷,直到去世。他是我較為崇拜的音樂家。

 

到訪葛納拉達時,在參訪伊斯蘭文化遺跡之前,我和妻子先去了這兩位文學及音樂界泰斗住所,憑弔他們。

 

由於葛納拉達地處內瓦達山脈 (Sierra Nevada) 山腳下,比較低窪,所以很容易被外力侵入。歷史記載自公元前5500年,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它一開始就受到羅馬及維西歌德民族 (Visigoth) 的影響。

 

最早在711年從北非入侵的阿拉伯王朝,是始建於大馬士革的第一個烏瑪雅王朝 (Umayyad) ,勢力強大,至今在中東地區的敘利亞等地仍然有著紀念烏瑪雅王朝的清真寺。

 

當阿拉伯人從北非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時,安達魯斯的居民起初以為是海上通商往來的船隻,並未警覺到是外來的侵略。直到第二次的進攻後,為時已晚,阿拉伯人已經橫掃伊比利亞,三分之二的土地落入阿人之手。

 

烏瑪雅王朝用了近八年的時間在當地打下堅實的伊斯蘭基礎,統治了伊比利亞半島達三個世紀之久。當它的勢力漸次消退後,伊比利亞半島隨即由被分裂的幾個小王朝所盤據。於是在十一世紀初,波爾波爾的一個部落領袖札威.本.茲利 (Zawi ben Ziri 955-1035),率領部隊抵達半島,但不久即反叛柯爾多巴的哈里發,自己創建了「葛納拉達國」(Taifa de Granada),不久又創建了「葛納拉達茲利」王朝 (Zirid de Granada),自封為第一任「埃米爾」(Emir) 。

 

薩拉果莎留存的伊斯蘭十一世紀建造的堡壘皇宮。

 

此時伊斯蘭的勢力已逐漸呈現衰退的現象,所建立的葛納拉達茲利王朝也徒有虛名,其君主自然成為有名無實的政治人物。整個葛納拉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猶太國」,它原本就是猶太人的居住地,文化學術都由長期在半島上逐漸同化的塞法爾迪猶太人 (Sephardi) 所掌控。

 

隨著葛納拉達茲利王朝的敗落,「阿爾摩拉維茲」 (Almoravids) 王朝崛起,自1090年開始統治阿爾安達魯斯,接下來「阿爾摩哈德」(Almohad) 王朝自1166年開始執政。直到1228年他的兒子阿爾-瑪姆 (Al-ma’mun) 結束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由極具野心的依布.阿爾-阿赫瑪爾 (Ibn al-Ahmar 1195-1273) 統治,建立了半島上最後一個也是最長的伊斯蘭王朝。

 

依布.阿爾-阿赫瑪爾全名是阿布.阿卜杜拉.默罕默德.依布.尤蘇夫.本.納斯爾 (Abu Abdullah Mohammed Ibn Yusuf Ben Nasr) ,是一位精明強幹的領袖。眾人都用依布.阿赫瑪爾來稱呼他。1238年在葛納拉達創建了第一個酋長國,並自封為「埃米爾」。開啟了他一手建立的「納斯里王朝」(Dinastia Nasrid) 嶄新的一頁。

 

葛納拉達伊斯蘭大皇宮原貌。

 

由於阿拉伯人及北非的摩爾人,經常因摩擦而起爭端,直至依布.阿赫瑪爾成為葛納拉達領袖後,仍然不甘寂寞,從中背叛阿爾-安達魯斯的另一個王朝領袖依布.胡德 (Ibn Hud),同時協助天主教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1236年攻佔柯爾多巴,並於1238年進入葛納拉達,與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結為同盟,按年向卡斯蒂亞王國進貢達250年之久。進而在1248年又協助將塞維亞拱手讓給了卡斯蒂亞王國。

 

葛納拉達酋長國建立後,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有「阿拉伯馬哥波羅」之稱的歷史學家依布.巴圖塔 (Ibn Battuta) 目睹了葛納拉達的繁榮昌盛景象後,曾在他的著作中描寫為「安達魯斯的大都會,也是所有城市的新娘」。近郊的各城市裡,宗教的擴張為史上僅見,就梅迪納 (Medina) 一個城市建造的清真寺竟達137座之多。

 

離馬德里不遠的托萊多古城中的老清真寺。

 

後來由於北邊城市哈恩 (Jaen) 的穆斯林不安分.遭到費爾南多三世國王下令將城市包圍,因國王不願與穆斯林兵戎相見,就以圍城的策略,導致城裏出現嚴重饑荒,而令伊斯蘭的領袖俯首稱臣。除了將哈恩城市讓給了卡斯蒂亞之外,每年還需向王國進貢十五萬「馬拉威迪斯」(Maravedies),竟然成為費爾南多三世王朝的主要財政來源。而阿爾.阿赫瑪爾也因此獲得二十年的和平共處。

 

然而就在雙方相安無事的環境下,穆斯林王國又蠢蠢欲動,經過了戰爭,穆斯林只得再度稱臣,進貢的數額增加到二十五萬。西班牙十九世紀畫家佩德羅.岡薩雷斯.波利瓦 (Pedro Gonzales Bolivar) 曾在1883年繪有一幅阿爾.阿赫瑪爾向費爾南多三世國王俯首握手的油畫 (Alhamar, rey de Granada, rinde vasalleja al rey de Castilla, Fernando III el Santo),代表穆斯林國王願意成為卡斯蒂亞國王的進貢臣子。這幅深具見證歷史意義的油畫,如今珍藏在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內。

 

西班牙畫家1884年繪製的油畫,描述伊斯蘭君主向西班牙國王俯首稱臣的情景。

 

納斯里王朝的開國君主,在攻佔葛納拉達不久,即開始建造行宮及堡壘。早在889年,阿拉伯人就在山巔古羅馬廢墟上興建了一座小堡壘。阿爾.阿赫瑪爾一開始就從這座小堡壘擴建了他的行宮及堡壘。所有的設計及裝飾都是依照穆斯林的傳統造型。經過歷代國王不斷增建花園、庭院,成為葛納拉達一座美輪美奐享譽全球的「拉.阿爾罕伯拉」(La Alhambra)。這個阿拉伯名稱的意思是「紅色堡壘」,因為它的屋頂及圍牆都是用赭色瓦及磚石砌成,在陽光下折射出金色光輝。阿拉伯稱呼這座堡壘為「火把的光芒」,有著展現軍威的意向。

 

阿爾罕伯拉皇城內的花園Generalife 內景。

 

在幾代君主的不斷擴建下,整座堡壘形成「三位一體」,也就是「 堡壘、皇宮、城市」融合為一的分佈。其中最廣為世人驚嘆的是後代尤蘇夫一世 (Yusuf I 1318-1354) 及莫罕默德五世 (Mohammed V 1338-1391) 父子兩人為「拉.阿爾罕伯拉」在建築藝術上留下的不朽遺產。其中最為著稱的除了四座城堡之外,有「正義之門」(Puerta de Justicia) 、洗浴池、城塔,及最廣為流傳的「獅子宮殿」(Palacio de los Leones) 。

 

這座宮殿是從尤蘇夫一世開始建造的,因為父親的早逝,莫罕默德五世繼續完成了宮殿的建造,而「獅子宮殿」最為出色之處,就是庭院中的「獅子噴泉」 (Fuerte de los leones) ,是西班牙藝術史中的重要環節。我在求學時,世界藝術史教授給我們的期末考,寫在黑板上的考題就是「獅子庭院」(Patio de los Leones),要同學自我發揮。足證這一座阿拉伯藝術宮殿的久遠影響。

 

《獅子王宮》中的獅子噴泉。

 

我和妻子漫步在這座輝煌的宮廷中時,不時被阿拉伯歷代君主在藝術上的投入深為感動。伊斯蘭的藝術造型,在世界藝術界中不愧為精湛創作,伊斯蘭的君主不僅用藝術宣揚了政治的偉大和民族的氣度,更為重要的是,展現宗教的統御力量。

 

「拉.阿爾罕伯拉」中有一座花園 (Generalife) ,曾出現過不同的翻譯,如「果園」,「樂園之園」,或「盛宴之園」。但是最為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建築之園」。因為這座花園不僅展現了果樹花卉的自然現象,尤其重要的是在花園中,利用水渠的設計,將外面的水引入,成為整座花園的灌溉系統,從而延伸出噴泉、水渠及池塘等水上設計,花園中還設計有長廊、觀景臺,及休閒活動場所,是一座將大自然與建築渾為一體的幽靜花園。

 

西班牙作曲家法雅在1916年曾從這座花園獲得靈感,而譜寫了著名的樂章「西班牙花園的夜晚」(Noches en los jardines de Espana),獲得不少讚賞。

 

阿爾罕伯拉花園中的觀景台內,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伊斯蘭藝術裝飾。

 

伊斯蘭君主在佔領半島顯現威風之後,因沈迷於傳統奢靡生活,導致國力漸次衰退,於是從半島北部崛起的天主教王國,撐起「再征服」的大旗,於1492年將葛納拉達的最後一個伊斯蘭王國消滅。這一年在西班牙歷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一年之內發生了三件大事,除了葛納拉達王國滅亡之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西班牙後來的殖民主義產生了近三百年的影響;而生活在半島上的猶太人從此慘遭驅離。

 

我在馬德里大學求學時,歷史科教授給我們的期末考題,就是四個數字「1492」,他寫在黑板上然後用兩個手指表示,同學們可以利用兩個小時盡量發揮。足見這個年代在西班牙歷史上的重要性。

 

天主教王國因阿拉岡國王費爾南多二世 (Fernando II de Aragon 1452-1516) ,及卡斯蒂亞王后依莎貝拉一世 (Isabella I de Castilla 1469-1504) 的婚姻結合,組成「再征服」後,在1492年消滅了葛阿拉達王國,將伊斯蘭的王宮改裝為天主教王宮。當年在那裡接見了哥倫布,授權給他出行遠征,開啟了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主義。同時在「拉.阿爾罕伯拉」修建了天主教堂,和聖方濟各修會的修道院,意圖掩飾實力雄厚的伊斯蘭文化影響。

 

帶著這些歷史的背景,我們一面參觀穆斯林在西班牙留下的輝煌建築藝術,一面感懷西班牙在被伊斯蘭征服七個世紀後,能夠重啓天主教為立國精神。

 

從中不難窺見,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穆斯林從北非的崛起,長驅直入伊比利亞半島,不僅為半島留下光輝燦爛的建築藝術,而且在包括飲食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字的發展當中,處處都隱藏著伊斯蘭的遺傳。他們征服半島後,要求當地人民改奉穆斯林教,遵循所有穆斯林的律法。

 

儘管在天主教王國驅趕穆斯林後,隨即將所有清真寺改換成天主教堂,卻無法滅除穆斯林留下的藝術餘緒。時至今日,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仍然殘留著一些伊斯蘭的宗教遺產,如距離馬德里不遠的多雷多 (Toledo) 古城,以及距葛納拉達遠達七百公里的薩拉果莎 (Zaragosa) 等城市,都可見伊斯蘭的清真寺及古堡等遺跡。

 

在西班牙語文中,大約有1500個詞彙來自阿拉伯語,特別是以「al」開頭、多與生活用品有關的詞彙。如「地毯」(Alfombra),「棉花」(Algodon) 等,還有烹調及香料等,迄今為止仍然在生活習俗中廣泛使用。

 

西班牙從伊斯蘭手中奪回半島,使之重回天主教懷抱時,理應以專事建設,為百姓謀取福利為國家大政,遺憾的是,國王及王后卻允許哥倫布開始殖民遠征,開啟了後來數百年對拉丁民族的種族毀滅,霸佔領土,掠奪財富等暴行。時至今日,西班牙往日的風光不再,伊斯蘭開創的藝術光輝,只是一片沒有聲息的遺跡,供遊人漫步,照相而已。「拉.阿爾罕伯拉」的聖方濟各修道院,早已成為西班牙政府經營的度假酒店 (Parador) 之一。為發展旅遊,西班牙政府已將分佈在各山頭及樹林中,歷代國王貴族遺留下來的古堡,一律改建成高級度假酒店,作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反映出西班牙政府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窘境。

 

西班牙王國的殖民政策,留下了諸多怨恨及不滿,如今殖民地的紛紛獨立,也無異於宣告:西班牙已從1492年的狂妄自大中淪落。

 

當前西班牙面對的是加泰蘭 (Catalan) 民族的獨立運動,以及東北部山區裡巴斯克民族不時製造的恐怖襲擊。自巴斯克民族1884年成立「巴斯克國家主義黨」(Partido Nacionalista Vasco)  ,從中分裂出來的恐怖組織「艾塔」(ETA),目前雖然已經不再使用恐怖武力,但是誰又能保證不會死灰復燃?

 

西班牙當前所遭受的諸般困擾,是否應驗了佛教裡所謂的「輪迴」因果關係?

 

(2021年10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