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穹宇涉獵》自古文人流放多 感慨話雨果

優傳媒/ 2021.10.02 08:56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被放逐到「古恩吉島」時購置的大宅,他的傳世巨作「悲慘世界」即在此寫成。

 

作者/劉敦仁

 

在過去的歲月裡,親朋好友經常會向我提出一個大同小異的問題:為什麼對擺在我面前,可引領我飛黃騰達的機會,總是不屑一顧?我總是淡然一笑,心想,即使如實作答,恐怕也無法使對方認同。

 

我如此與官場疏遠,主要是受到家庭傳統的影響。八百年來歷代為官,先人們無不謹遵家規,清廉自守,然而最終不是被貶,就是提早辭官返鄉;直到父輩一代,幾乎沒有一個享受過圓滿的結局。

 

孩提時代,父親聘請了晚清的落魄進士,在家鄉祠堂講授古文和歷代文學作品。從學習中感悟到,中國文人被放逐的歷史真是史不絕書,自古以來政治人物和作家之間水火難容,勢不兩立,似乎是一個永遠拆除不了的藩籬。一旦大動干戈,落敗的必然是文人,不是承受牢獄之災,就是被無情放逐。

 

這源於「書中自有黃金屋」傳統教育思維的誤導,文人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目的就是「求取功名,入朝為官」。但是文人的思維經常受到詩詞的美化影響,不由自主地產生與「政治思維」脫節的天真憧憬,甚至還常含有與對方「頑強抵抗」的浪漫精神,但是皇帝或政治人物的「政治野心」豈容得隨意牴觸!

 

在台灣曾經有過一生中唯一的短暫官場經歷,領教了政治場域裡的陰險毒辣。對方為了達到私己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恣意陷害,一條小命幾乎落在其手中,幸賴家中長輩出面說項方才逃過一劫。有了這次的經驗,從此便與官場「一刀兩斷」!

 

中國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文人放逐史。詩歌之父屈原(公元前340-278)可謂開啟了被放逐的厄運。他受到貴族的誹謗排擠,不能見容於君主,兩次被放逐到漢北及沅湘流域,最後自沉於汨羅江。

 

「詩仙」李白(701-762),任職朝廷,因有文才,心高氣傲,難免得罪其他官吏,當時在朝的太監高力士就是因為李白的自視過高而心懷怨恨。最終因王叔文集團的改革失敗而遭到放逐。

 

與其同時代的「詩聖」杜甫(712-770),一生寫過1400多首詩歌,名震一時,雖官至「左拾遺」,最終被下放到華州,落得一個無所事事的閒差「司功參軍」,永遠脫離了朝廷。

 

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白居易(772-846),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貴,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當司馬。有感於從高位上被貶為一個有如今日的「顧問」閒缺,白居易譜寫了不朽名作〔琵琶行〕,其中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成為垂諸千古的傳世成語。

 

這些詩人被貶以後,往往在創作上卻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留下千古佳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773-819),在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途中,未料進一步被貶到永州(今湖南零陵)。柳宗元帶了他的老母親及堂弟和表弟同行,抵達後連住處都沒有,幸得一位僧人協助才得以在寺廟中棲身。

 

永州地處湖南及廣東交界荒涼處,人口稀少,生活極端艱苦,半年後母親即病故,其本人又一直不斷受到政敵的誹謗欺壓。然而即使情緒始終處於悲憤、憂鬱和痛苦中,卻未能動搖他的政治理念。十年的被貶生涯中,他先後完成了〔封建輪〕、〔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作。

 

歷代文人中被貶後最「執迷不悟」的要算劉禹錫(772-842)了。他和柳宗元為同時代詩人,年輕時曾同時考上「進士」,並入朝為官。兩人意氣相投,喜歡寫諷刺官場的詩而得罪朝廷權貴。

 

劉禹錫具備詩人嫉惡如仇的習性。一生被貶三次達二十三年之久,直至晚年仍不知「悔悟」。他第一次是因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到郎州司馬(今湖南常德)。第二次被貶到播州刺史(今貴州遵義),幾經輾轉,最後到和州擔任刺史官職。

 

在和州,他留下了一段詩人倔強倨傲的佳話。當地縣太爺知道劉禹錫的困境,故意在居住問題上給他難堪,安排他住在城外江邊的三間小屋。劉禹錫竟意氣風發地寫下對聯貼在門首:「面對大潢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因此觸怒了縣太爺,下令將他居所再度縮小。劉禹錫不畏強勢,也再次寫詩嘲諷。最後縣太爺將劉禹錫的住所減少到一小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而門前居然還有一塊巨石,劉禹錫親自將該石頭清洗乾淨,並寫下全文僅八十一字的千古絕唱「陋室銘」,雇人篆刻在石上傳誦千秋: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名作《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 “何陋有之?”」

 

與柳宗元和劉禹錫同命運的韓愈(768-824),也為後人留下其在湖州刺史時不妥協不低頭的詩作「左遷至藍關家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湖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兩百年後蘇軾(1037-1101)完全繼承了劉禹錫的頑強堅持而遭到三次的放逐,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和儋州。但是蘇軾用尋找美食來撫平胸口的被貶創傷。

 

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地區)他用廉價的豬肉譜寫了深得人心的打油詩〔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打油詩給中華兒女留下千古聞名的菜餚「東坡肉」,而台北故宮里珍藏的玉器「紅燒肉」不就是「東坡肉」引起藝術家的靈感而傳世的珍品麼!

 

蘇軾被貶至惠州時,有感於水果的豐盛,留下了「食荔枝二首」,同時見到羊蠍子後推出「烤羊蠍子」的佳餚,還自娛為「羊蠍子之父」。

 

最後被貶到儋州,蟄居在荒無人烟的海南島上,見到生蠔,又觸發靈感而迷上食蠔的「雅興」。所以蘇軾一生長期的被貶,自嘲撫平傷口的不是時間,而是豬肉、荔枝和生蠔。然而在「自題金山畫像」上仍然留下心有戚戚焉的詩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雖身處艱辛之境,仍不忘對家國的掛念,先後留下膾炙人口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

 

中國歷代詩人的遭遇,似乎在西方國家也不遑多讓。比如與屈原同被尊稱為世界大詩人的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後半生也因被貶而終老異鄉。他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翡冷翠 (Firenze) 貴族世家,曾在托斯坎納朝廷擔任要職,也參加過當地的戰爭。

 

由於複雜的政教之爭及當地黨閥相互殘殺,但丁支持的一方失敗,被判罰款和監禁,他拒絕支付罰款,被迫四處流浪,後來還被判處死刑,連累族人。最終在義大利東部濱海的拉維納 (Ravenna) 其被放逐的居所,完成了舉世無雙的詩歌體巨作【神曲】,被譽為「至高無上的詩人」(il Sommo Poeta),也是文藝復興的巨擘。

 

恩格斯在評論但丁時曾這樣說過:「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也是新時代開創的第一位詩人。」意思是但丁代表著「封建中世紀的終結」。

 

西方的文人被逐現象到十九世紀依然陰魂不散。介於英法之間一個只有65平方公里的小島「古恩吉」(Guernsey),就是法國偉大作家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被流放的地方。這座小島位在法國西北角的英吉利海峽中,它與海峽中另一較近英國的「澤西島」(Jersey Island) 分別為第一及第二大島。

 

古恩吉島的地理位置地圖。

 

筆者夫婦在2019年曾到古恩吉島作短暫的旅遊觀光,整座島嶼現在英國的管轄之下。古恩吉雖然更臨近法國,距離著名的諾曼第海邊只有48公里。1483年在教宗希克斯杜思四世 (Sixtus IV) 頒布詔書宣布「中立特權」,致令它的政治地位和另外一座澤西島一樣,既不屬於法國,也不屬於英國,法律上或是憲法上都沒有註明屬於哪一國,但實際的管轄權卻完全由英國掌控,成為歸屬於英國皇家的領地。當地的貨幣是英鎊,官方語言是英語。唯一的地方語言「古恩希艾斯語」(Guernesiais) 是由古老的「諾爾曼」(Norman) 民族相傳下來的,但在63000人口中只有百分之二能用這方言。

 

島上遺留的歷史古蹟也相當可觀,最著名的有海港邊十三世紀的「科爾勒古堡」(Castle Cornet),是古代島嶼的防禦堡壘,現在已轉化成歷史博物館。但更多的是德國在二戰入侵時留下的諸多遺址,如德國地下醫院、德國佔領博物館等,展現的無非是一些令人產生錐心之痛的傷痕,何況小島距離諾曼第登陸的地點近在咫尺,本來並引不起我們去參觀的欲望。

 

筆者妻子在海邊留影,背景是十三世紀的科爾勒古堡。

 

也許是因為雨果的非英國籍,在這個小島為國際旅客提供的地圖上,找不到他的名字,連他曾經生活過的街道名字也全無蹤影。反之在聖彼得海港倒是豎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還刻著「康諾登陸處 1905」(Connaught Landing 1905)。康諾公爵是英國王愛德華七世 (Edward VII) 的兄弟。他代表王族到古恩吉島,只是為1899年到1902年,在南非戰爭中犧牲的兩個英國士兵及45位古恩吉島戰士的紀念碑揭幕,十足體現出英國高傲的擁有權。

 

筆者在紀念《康諾公爵於1905年登陸該島》石碑旁留影,這是英國權勢的象徵。

 

但是對我夫婦而言,唯一的興趣就是表達對雨果的敬仰。雨果被放逐到古恩吉德原因,是反對拿破崙三世稱帝,拿破崙三世在1851年掌政時,廢除了法國第二共和的民主自由體系。

 

為此雨果對他提出抗議,引起了暴君的不滿,導致在家鄉無法立足,只得流亡比利時,然後於1852年遷移到「澤西島」;在此居留了三年,仍然受到拿破崙三世的追殺,1855年被驅離,無奈之下只得轉到古恩吉島。雨果在離開巴黎前,因為著作的出版獲得豐厚的報酬,得以購買一棟原屬於海盜家族的四層樓大宅,度過放逐的日子。

 

雨果最後選擇古恩吉島作為被放逐的居處,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該島有中立的法規,凡是在島上置有產業的人,即擁有永久居留權,避免了被驅離的厄運,成了阻擋法國拿破崙三世的不斷追殺的有力防禦。

 

筆者夫婦在島上聖彼得港留影。

 

在被放逐之前,雨果早已在1831年出版了「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而享譽文壇。到了古恩吉島後,雨果並沒有因為被放逐而心灰意懶,反而因為當地的宜人風景,引起了他豐富的創作靈感。先在1856年將其於1840到1850完成的作品匯集成詩集,取名為〔沈思〕(Les Contemplations),以懷念其逝去的女兒。隨後他開始撰寫小說,於1862年出版了「笑面人」(L’homme qui rit) ,  接著又在1866年出版了小說「海上勞工」(Travailleurs de la mer)。

 

而在1862年完成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尤其轟動全球,成為歷久不衰的文壇巨作。但是很少人知道這部巨作,完成於他被放逐的古恩吉島。

 

雨果的故居 (Maison de Victor Hugo) 位在豪特威爾街 38號 (38 Hauteville),是一棟四層樓的大宅院。雨果生前性喜裝飾住家,所以在古恩吉島上的故居裡,陳設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藝術。他生前對中國的傳統藝術素有好感,所以在故居中不乏來自中國的古玩。1860年英法侵略者在北京將圓明園焚燒後,雨果雖身處小島,曾撰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毀滅文化的罪行。

 

雨果在島上的大宅中古典裝飾的臥室。

 

1927年正值文壇浪漫主義的百年大慶之際,雨果的後人將該故居捐贈給巴黎市政府,經過修繕後對外開放,成為世人憑弔雨果的場所。法國駐古恩吉島的「名譽領事館」就設在大宅中。

 

和妻子漫步在聖彼得港灣邊的大道上,遠眺大洋,波濤洶湧,猶如雨果詩歌裡對暴君的抗議和吶喊。為了自由,為了共和,雨果被放逐到古恩吉島達十五年之久,加上在比利時和澤西島的流亡,總共被放逐了十八年。但他最後戰勝極權而回到故鄉,安享晚年。

 

望著那滔天白浪,不由感慨不已,千萬年來,不論古今中外,將作家放逐的君主或是政客,幾乎都如同海浪拍擊岩石後散發出來的洶湧浪花,頃刻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最終被人遺忘。而作家留下的巨作,猶如海岸邊崎嶇不平的岩石,雖經浪花的衝擊敲打,仍然巍然屹立在大洋前,任由過客欣賞讚嘆,經久不衰!

 

自離開台灣,轉瞬六十年,浮萍無根,雲遊四海,隨著歲月的推進,思維早已漸入麻木和隨性的意境。仰望蒼天,長嘆這浪跡天涯的生命,不就是另一種凡人的自我放逐?

 

(圖/皆由作者提供)

 

(2021年9月14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