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公醫院將 BNT 疫苗未經過稀釋就打在民眾上引發全民關注,其實這樣的事件不只在台灣上演,過去在日本、澳洲、德國、韓國等,都曾經有過類似狀況,免疫學專家蕭孟芳指出:「後續院方善後要觀察副作用是否比較強,及第二次接種時是否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比較高。」
今年六月時日本 6 名職員也被注射未經稀釋的「原液」,濃度也是一般接種疫苗約5倍,好在 6 人身體狀況並無出現異常,但台灣首次發生這樣的狀況引發關注。
BNT 疫苗原裝是晶凍懸浮液小瓶,通常是 6-7 人份濃縮在 0.45cc ,這樣的目的除了可以減少運送的成本外,主要是BNT 製備的 mRNA 疫苗需在低溫保持穩定,但施打前就必須經過複雜的程序,需要稀釋前先解凍,且稀釋後室溫下必須在 6 個小時內完成施打。
打濃度、劑量比較高疫苗有什麼影響?
只是打了濃度、劑量比較高的疫苗到底有沒有可能出現副作用、產生較高的抗體?免疫學博士、同時前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前陽明大學熱帶醫學教授兼研究所所長蕭孟芳分析:「事實上免疫反應並不會增強多少,還是要看個人體質(基因)而定。」
至於會不會產生其他副作用、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蕭孟芳進一步解釋:「不良反應像是過敏性休克、心肌炎與劑量無關,但免疫反應的強度包括副作用(side effect)如局部發炎反應會與劑量有關。」
因為不良反應卻與接種次數有關,即免疫學的初次接觸(prime)與後續加強(boost)的觀念。沒有接觸史的個體(naive),第一次接觸抗原沒事,但第二次接觸(boost)可能就會出現不良反應,但這也與個人體質(基因)有關。
因此,蕭孟芳強調:「不良反應通常在第二次疫苗接種後發生,副作用是可預期的,但不良反應是無法預測的,很難預防,很多人將不良反應與副作用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25人誤打高濃度劑量有機會作為研究
只是疫苗到底超出什麼樣的濃度或是標準可能產生危害性?蕭孟芳解釋:「疫苗接種有所謂的最佳濃度,是由劑量與反應的曲線決定,可能在某一範圍內的劑量,所產生的反應並沒有差別,但就成本考量,就會選擇一個最理想的濃度作為標準劑量。」
有沒有可能即使打到 10 倍的濃度也不會有關係?其實還是要看疫苗或藥物的特性是什麼,但目前從國外幾起烏龍施打事件,後續還沒有人因此死亡,蕭孟芳也出建議:「或許衛福部可以將這 25 位作為追蹤研究,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機會進一步了解疫苗接種劑量與免疫反應的關係。」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