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是憂鬱症是大家都聽過的疾病,雖然名字熟悉對於真正的內容卻又感到陌生。有些人陷入憂鬱情緒,卻不知道這是不是憂鬱症;有些人出現各種生理症狀,但不知道這就是憂鬱症的表現。到底什麼樣的情況才算是憂鬱症?發現自己可能是憂鬱症又該怎麼辦呢?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說,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是正常的,只是當情緒無法控制、影響到生活時,就需要一些幫助,讓自己能再恢復可控制的狀態。
目錄
憂鬱症是病嗎?常常很憂鬱代表我生病了嗎?
張家銘說,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快樂、或是難過,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都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在生活中出現憂鬱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但「憂鬱症」是疾病,憂鬱的情緒是持續的、嚴重到不容易控制的,情緒也不容易從憂鬱中恢復過來,甚至生理上也會出現種種症狀。
而這幾個要點之中,最關鍵的就是「能不能控制」,所以常常很憂鬱並不代表一定是憂鬱症。還要根據症狀來評估、甚至進行生理檢測,才能確診。
憂鬱症有哪些症狀?我怎麼知道自己是憂鬱症?
- 心理症狀:憂鬱、對原本熱愛的事情變得沒有興趣、價值感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變得緩慢遲鈍、出現自殺念頭。
- 生理症狀:失眠、食慾改變(變得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體重改變(莫名暴瘦或暴肥)、全身無力、疲累、肢體不自主發抖、動作變得緩慢遲滯。
- 時間:持續兩週以上。
- 嚴重程度:無法控制自己出現相關症狀。
張家銘說,上述的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出現,也不一定會全部出現,因為每個人的狀況差異很大,除了症狀之外,透過醫師的問診,並參考量表的自我檢測,都能協助憂鬱症的判斷。
不過症狀只是一個初步的判斷,自我評估也可能會失真,現在也有一些做法會參考腦波、電腦斷層,但主要還是以醫師問診時的經驗來判斷。
我好像有憂鬱症,但狀況時好時壞?
雖然「憂鬱症」是一個總稱,但每個人會出現的症狀不同,也可能會有時好時壞的狀況出現。張家銘說,憂鬱症是一個「光譜」,比如一般人對憂鬱症的想像可能是「重度憂鬱症」,已經到了無法自理生活、自殺意念很高的狀態,但那只是其中一種表現。
「包含持續性的憂鬱,還有跟荷爾蒙有關的經前憂鬱、產後憂鬱以及更年期的憂鬱等,也可能有身體疾病引起的憂鬱,而也有很多是焦慮症合併憂鬱症。有些人也會有週期性的憂鬱,比如冬季憂鬱症,其實憂鬱跟非常多原因相關,除了自己本身的情緒之外,外面的自然環境、社會給予的壓力、身體內分泌的系統,都可能影響。」張家銘說。
另外,張家銘也提到,現在大家對於憂鬱症有漸漸比較有意識,所以願意就醫的中壯年人口有增加,但青少年或老人家的憂鬱症,多半更難發現,「因為他們不太會去就醫,也容易以為自己的症狀只是身體不舒服而已。」
當發現自己可能是憂鬱症時,我該怎麼辦?
張家銘說,當上述的症狀出現 5 種以上,不管是哪 5 種,持續無法恢復、無法控制,其實就會建議就醫,至少可以先解決一部份的症狀,再來解決剩下的不舒服。
而之前網紅阿滴分享自己對抗憂鬱症的過程,張家銘也認為有些部分是可以參考的:
- 第一時間就醫
- 持續服藥,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在一定程度
- 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
- 找尋可以協助與陪伴的人,一起度過低潮
- 給自己一些每天的簡單小目標去達成
- 做一些簡單的運動
- 找到能支持理解的團體
張家銘說,在安全範圍內,不用強迫患者要「想開點、不要負面、要走出來」,更重要的是理解跟陪伴。患者也不需要去指責自己,找到一個能讓自己有安全感的地方、團體,讓自己覺得放鬆跟舒適,是前期最重要的。
但如果已經到了重度憂鬱症的狀況,或是已經沒辦法單靠這些行為就改善,就建議要尋求更專業的協助,看是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尋找心理諮商等。
憂鬱症的治療有哪些?哪一種適合我?
張家銘說,現在憂鬱症的治療主要還是靠藥物、心理治療,以及環境的改變,通常嚴重的生理症狀會需要藥物來輔助,比如食慾不振、失眠、動力下降、疲累等,改善了生理的症狀,才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心理的不舒服。
而心理治療主要還是以「陪伴」為主,改變週遭的環境、改變壓力,讓患者覺得有獲得支持,張家銘就說,現在也有發展出「AI 機器人」的聊天陪伴,害怕社交的人也能跟機器人好好聊天,從而獲得更多的心理上的支持,「陪伴、理解還是最重要的事情,透過跟機器人的互動,也能記錄自己每天的狀況,慢慢看到改變。」
「另外現在也有一些新療法,比如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能透過電波來幫助腦部活化,降低憂鬱的嚴重程度後,再繼續其他的治療。另外,藥物的劑型也有改變,目前也有研發噴劑藥物,使用更方便、也能減少對藥物的恐懼。」
憂鬱症發作時/想自殺時,如何自救/救人?
張家銘說,事實上自殺的人只有 1/6 是憂鬱症患者,當然憂鬱症患者是高危險群,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接住所有產生相關念頭的人。「通常會自殺的人,自殺的念頭早就在心裡盤旋很久,只是想自殺跟不想自殺的念頭是反覆、輪流出現的,直到某一個瞬間『真正執行』。所以在自殺的當下才去勸阻,其實效果不大,但長期以來的陪伴、建立親密關係,是會有一定效果的。」
「傾聽、陪伴永遠是面對憂鬱症最重要的事情。」張家銘說。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