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疫情「預期性焦慮症」擾身心,精神科醫師傳授 3 招緩解

Heho健康網/黃慧玫 2021.08.06 18:00

40 歲的王先生,患有高血壓,一直固定就醫回診及服用降血壓藥物,維持血壓穩定。因疫情關係,他擔心院內感染,懼怕就醫,於是由家人陪同就醫。但僅快到醫院大樓時,王先生竟開始心跳加速、腳發抖,甚至出現胸悶無法喘息。

該患者經家人建議後,尋求精神科幫助。收治個案的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經過評估,發現患者有「預期性焦慮症狀」,藉由 3 個月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

社會事件頻傳,預期性焦慮症狀大爆發

楊聰財指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常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不幸的事件,出現持續的害怕感及胡思亂想。雖然試著控制這些念頭,但不易成功,於是有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甚至發抖等症狀。

而新冠疫情已經持續近兩年,只要媒體曝光群聚感染事件,就有不少人因害怕染疫,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使精神科的就醫人數會比平常多出二成。

A-I-E 行為模式,焦慮症狀難以自我控制

楊聰財解釋,臨床上最常見的預期性焦慮症狀就是出現在失眠患者身上,行為模式在臨床上稱為「A-I-E 行為模式」。

患者在認知上(Attention),知道睡眠應該睡滿 6~8 小時,於是產生想改變睡眠狀況的企圖心(Intention),如早點上床,以及實質的努力行為(Effort),如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

然而,這些企圖心與努力反而提高患者注意力,擔心自己做不到就會失眠,焦慮反而讓人更不易入眠。導致睡前,就會胡思亂想覺得自己無法好好睡飽睡滿,於是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症狀,造成整晚失眠,影響隔天精神狀況。

善用三身三式,快速改善預期性焦慮

楊聰財指出,建議採用「三身三式」技巧來改善。所謂「三身」,分別為起身、淨身、養身;再個別對應「三式」,將焦慮情緒轉移到動作,達到緩和情緒效果。

  • 起身: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冥想三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
  • 淨身: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
  • 養身: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楊聰財提醒,若預期性焦慮症狀若持續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建議要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同時也建議患者家屬應陪同患者參與治療,善用周遭親朋好友的力量,才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擔心「降級微解封」釀防疫破口?回歸正常正活,專家提點紓解防疫焦慮 3 招
防疫對策/確診隔離者易出現情緒困擾!醫師:做到3件事降低焦慮
防疫對策/隔離生活讓人焦慮、脆弱又孤獨?來練習提升「心理韌性」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