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COVID-19/染疫後不是康復出院就沒事了!看不見得傷口在這裡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1.07.11 17:14
指揮中心在 7 月 10 日所公布一名死亡個案,患者在隔離期間心情不穩,雖然經過諮商輔道,但最後選擇在病室中輕生,消息震驚外界!但似乎也反應出疫情之下,除了生理上的病痛外,我們也該關注患者「心理」傷口有沒有隨著時間跟著癒合?精神科醫師分析往往染疫後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主要跟兩個因素較有關係。

台灣與國外做大不同:國內多為家庭群聚!

在長時間的抗疫日記中,我們從第一線精神科醫師的口中,聽到病人的傷口與困境,有個案因為擔憂家人染疫告訴自己必須要堅強,也有染疫孕婦為肚子寶寶而努力,即使疫情籠罩,醫師們卻意外看到身為台灣人韌性,在這時候展露無比。

五月以來這波本土疫情許多個案都是「家庭群聚」,也是跟國外最大不同的地方,家中一個人感染後,連帶整個住在一起的家族全都確診,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分享:「有遇到個案他們家是三代同堂全部都染疫,父親已經過世,母親也是狀況非常危險,女兒也因為血氧降低送到醫院住院。」

三代同堂都染疫!身為媽媽責任必須要堅強

在這樣的狀況下一般人應該會徹底崩潰,潘怡如跟這對母女有過幾次對話溝通,發現媽媽意外堅強,最擔心就是女兒的身體狀況,還有其他家人染疫後的情況,媽媽告訴潘怡如說:「雖然我父親走了、女兒在住院,但我不能在這時候倒下來,我一定要堅強。」

可能基於台灣人對家庭責任、自我責任感,雖然過程很傷心都講到流淚,但會告訴自己要堅強起來,因此在住院期間都是很正向且努力,希望病情趕快好起來。

類似的個案不只她,潘怡如也遇過一名孕婦染疫,因為大家都知道懷孕確診風險很高,媽媽也擔心腹中胎兒狀況導致焦慮、失眠、緊張,孕婦努力正向對抗病情,臨床病程在1-2星期穩定後,慢慢恢復樂觀。

所有人都不想要被感染,沒有一個人願意,但若是你確診你第一時間會怎麼想?潘怡如說:「接觸比較多個案都是還在住院期間患者,對他們印象深刻是正向、光明面,很多人都會互相激勵,通常患者對自己也會抱持著希望,說自己希望出院後要做什麼事情。」

確診後兩大原因容易引起PTSD

那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患者有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甚至PTSD的情況?潘怡如分析主要還是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 本身的病情:越是重症的患者越有機會引起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有住到加護病房的換比較容易有PTSD,因為加護病房對大家來說是個很恐懼的經驗,病症比較嚴重心理ㄧ定比較恐懼,甚是有些人意識模糊、出現譫妄現象,日後再回憶起來會覺得恐懼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 是否為指標個案、造成家中成員染疫

若是造成家庭中有人染疫、有人重症、有人過世,會因為罪惡感,覺得傳染給很多人,會有社會的壓力、污名化,而產生其他嚴重焦慮、憂鬱等等。

另外,當然即使你不是本身不是確診者,但可能你的家人、朋友出現有確診的情況,連帶身邊的人也會受到影響,潘怡如說:「當你對你很親近的人,你可以想像當時他內心的恐懼、他的悲傷、要過世前遭受的痛苦,這一是種共感的創傷,想像力跟同感就會更強也可能產生PTSD。」

不是康復出院就沒事!

疫情傷的不僅是人的身體,更影響的心理,且他與其他重大事件不同的地方在於,影響的時間很長,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也分析:「以過去太魯閣事件為例,它是比較集中性、短暫、強度高的創傷,疫情造成的死亡相對強度中等、時間持續很久、擴散面很廣,強度雖然沒有一下子就致命,但他面臨到的問題就更多,康復問題、病情問題,並不是康復出院以後就沒事了,因為你還是暴露在染疫的環境之下。」

這些害怕、擔心、憂鬱就會是PTSD,李信謙遇過患者明明陰性出院回家,但他就是沒辦法信任醫院跟他講的報告,他擔心回到社區以後還會感染到別人,總覺這樣是不安全的,感覺自己又出現一些症狀又趕快跑到急診。

隨著國內解隔離比率越來越高,將近84.4%患者要回歸正常生活,雖然這些人已經不再有傳染力,身體狀況也慢慢好轉,但這些人真的「心理」準備好了嗎?社會大眾也能接受包容嗎?恐怕在後疫情時代這個課題、問題也正一一浮現出來。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 哪些人是接種第九類對象?單純性高血壓就不算!診斷碼真的足夠判定風險?

COVID-19/女性接種新冠苗看這邊!疫苗可能影響月經週期?

解封在即心驚驚?富邦產險這款超夯保單「在家」安心保、疫苗險一次看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