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越來越嚴重,不但確診人數已經連續超過 14 天破百例,死亡人數也從 2 例、6 例、11 例、13 例一直到 5 月 29 日已經來到了 21 例。翻開這些死亡個案,不難發現他們都有高齡、慢性病等共通點,然而隨著人數越來越多,也開始出現 30、40 歲的死亡個案,顯見死亡潮也逐漸蔓延到年輕人身上。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表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一開始會認為死亡跟高齡相關,但後來漸漸發現還有其他的眾多因素參雜其中,需要持續觀察。
而由於確診人數天天破百,這一波死亡潮估計還會持續至少 1 週,除非感染人數開始下降,不然迎接的只會是越來越多的死亡。
為什麼死亡個案會突然增加?
而台灣死亡個案的急遽增加,其實來自於 2 個問題:
- 罹病的高危險族群太多。
- 醫療人手遠遠不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以他在臨床照顧病人的經驗,高危險族群一旦罹病,因為免疫力不足,初期症狀可能很輕微,但感染會迅速擴散,短時間內就會變得很嚴重。
「比如糖尿病患本來就因為免疫力差容易發炎,而 COVID-19 也會造成肺部發炎,所以只要糖友染疫,肺部發炎的情形就會很嚴重。」王舜禾說。
容易短時間惡化的高危險族群
- 糖尿病患。
- 慢性腎臟病患。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慢性肺病病患。
- 肥胖。
- 高齡(65 歲以上)。
除了糖尿病友之外,慢性腎臟病友也是疫情中的高危險群。台大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姜至剛說,腎友們的免疫功能比較差,比較不容易出現症狀,但可能已經是嚴重感染的情況。「比如發燒是常見的感染症狀,但腎友們比較不容易發燒,也比較不容易出現喉嚨痛、咳嗽等免疫反應,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環。」
為什麼沒有慢性病也會死?
然而現在的死亡個案中,也陸陸續續出現一些沒有慢性病的確診者,讓人疑惑,為什麼沒有慢性病也會死?
王舜禾說,其實在臨床上也觀察到,「肥胖」也是死亡的高危險群。「因為在嚴重肺炎的時候,肺部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我們會請病人趴著減緩肺部壓力,但是肥胖的人比較不容易趴著,而且因為體型比較大,肺部更容易受到更大的壓力。」
雖然不確定現在死亡的個案是不是都有肥胖的問題,但王舜禾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點。
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則表示,現在的問題是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根本沒有急救所需要的資源,有些患者直接在集中檢疫所死亡,或是要轉送醫院的時候到院前死亡,或是等到很嚴重了才送醫院而死亡。「我們早就不能再以症狀作為分流的判斷,有些人就是會突然嚴重起來,監測每個人的狀況是很重要的。」
陽光耀表示,即使沒辦法做到送集中檢疫所前所有人都照 X 光確認肺部狀況,至少也要測量血氧、血壓、體溫等數值,「有些輕症、甚至無症狀的人,其實早有肺部發炎,這些人就很容易轉重症死亡,在分流前做好監測,才有辦法控制這一波。」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疫情即時/疫情嚴峻!北市後天進行「四級警戒演練!」,侯友宜:新北也都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