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舉辦「慈悲利他腦科學研究中心學術講座」,首場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藍亭教授主講。演講開始由劉怡均校長介紹藍亭教授,藍亭教授多年投注於大腦與意識研究,擔任北醫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曾獲2011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臺北醫學大學2018學年度師鐸獎,研究與教學表現均相當優異。
藍亭教授今天的演講題目為「The neuroscience of self and consciousness」,藍亭教授中文非常流利,以中英文雙語演講,演講中不時出現詼諧幽默的比喻。藍教授首先分享美國著名恐怖電影「大法師」,此電影講述一位疑似被惡魔附身的小女孩。這部電影是根據 1972年出版的小說拍攝而成,而這本小說則是根據威廉·波頓神父為一位男孩驅魔的親身經驗改寫而成。當時人們對大腦的瞭解很少,因此會將這類不正常的病理症狀之案例視為惡魔附身。
大腦與意識在神經科學領域已漸漸成為科普新知的主流,現在科學家可以透過精密儀器,像是運用腦電波紀錄,MRI和fMRI磁振掃描,PET斷層造影和神經影像紀錄等,從不同的醫學影像數據轉化成對醫學做出實質的貢獻,藍亭教授也常常親自當受測者。
在藍亭教授團隊的研究中,他們發現深睡較無意識下,與一般清醒下大腦活化的不同。甚至進一步研究包括了自我意識、安眠藥,還有植物人的腦部反應。未來這個結合精密儀器的大腦與意識的研究,更可能應用於神經退化疾病診斷,麻醉劑對大腦意識等議題,發掘更多的醫學應用。
藍教授也與人文社會領域教師進行學術座談,他也以置身醫院現場經驗,分享現今醫療照護體系內很多實務的問題,並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教師們進行廣泛性的交流。藍教授表示,臨床上被判定為植物人的意識狀態,有些是在意識層面尚有反應,有些則無,意識判別上,有層次上的差異,約有40%甚至更多未能被辨識出來,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要如何看見這些未能以科研量表辨識出來的細微意識,是未來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間跨域合作的另一視角。
除了演講外,並由人文處陳健聰組長和邱芳瑩博士陪同參訪靜思堂、慈濟大學。參訪校園時,人文處健聰組長向他說明,學校規定師生教職員都要穿制服,希望讓學生之間沒有比較,專心向學,也能從穿制服中理解到如何穿得整齊,表現優雅,藍亭教授回應,美國很多學校也有穿制服,也是希望學生之間沒有貧富的比較。參觀模擬醫學中心和解剖教室時,藍亭教授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知道有些醫學系的大體教室是在學校最偏僻和陰暗的角落,但慈濟大學將解剖教室放在二樓,同時教導學生要如何尊重大體老師。
「慈濟是個好地方!」走在靜思堂的路上,看到慈濟志工幫助人的雕像,藍亭教授非常認同學校安排學生跟著志工去貧困家庭服務,他認為現在社會老人和病人需要更多的服務資源,而這些從事醫療工作的人若是能在當學生時,就親自感受到病人的需要,未來在職場上會用溫柔同理心對待病人。
(撰文、攝影/李家萓、張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