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姐年輕的時候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有次被歹徒闖入後性侵,之後每一次在外租房,她都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晚上睡覺前,都必須重複去確認門有沒有鎖好,總是精神緊繃,無時無刻都感到焦慮,害怕會再經歷同樣的傷害。
A 小姐的經歷是相當嚴重的創傷事件,幾乎每個人都能體會那種恐懼感,不過其實有些生活中的小事件,在旁人看來只是芝麻綠豆的小事,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那些雞毛蒜皮,就可以稱得上是創傷事件,簡單來說,創傷的定義其實因人而異。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受傷?有些人不會!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衛生醫療事務委員會蔡曉雯委員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理解每個人對心理創傷反應差異,可以從 4 個危險因子來解釋。
- 是否有過類似的負面經驗:曾經經歷過很多次被背叛的經驗,這次的背叛就成為了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他了,他背上原本就已經有千斤重的稻草。
- 是否在童年時期留下傷痕:小時候的創傷對我們更深遠,影響到個性、神經系統對威脅的反應模式。
- 創傷事件發生時孤立無援:當事人承受創傷的時候,若是孤單一人,沒有其他人告訴當事人一些資訊,這個事件就容易變成創傷,這也可以解釋很多家內的性侵害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一旦被大人恐嚇要封口,孩子等於沒有其他資訊來源可以接他走出去創傷的迴圈裡。
- 有精神疾病史:例如,一個人本身有憂鬱症,最近又被診斷了癌症,一次要面對很多個議題,就很容易會造成多重創傷。
創傷復原要怎麼做?有 3 個保護因子
有許多創傷是我們沒辦法避免的,不過,即使創傷會給我們帶來傷害,但我們還是有能力建立起保護網,而保護因子可以從這 3 個部分做起。
- 創傷發生的當下或事後,要找人或是團體提供自己支持:若人跟人之間有連結,能互相給予心理支持,也就能減少創傷帶來的傷害。除了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聊聊,讓他們知道你怎麼了,也可以去心理諮商團體尋求協助,例如,學校的輔導室、各縣市的心理衛生中心。
- 對創傷正向解讀:如果想法停留在當時很自責,像是被性侵害的當下,為什麼自己沒有逃走的自責心理,會使我們一直停留在創傷的回憶裡,但若是寬容的理解自己被傷害時的驚嚇反應,可以提升創傷復原的速度。
- 在創傷經驗中學習:例如,被劈腿之後,我們可以思考看看在情感上,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伴侶?我可以怎麼保護自己?又或者是我要怎麼拒絕情緒勒索?當我們能在創傷中學習到一些方法,我們就可以更快的走出創傷。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