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新台風、新雙語」復振本土語言、創造文化產值、減輕長照負擔

引新聞/編輯中心 2020.12.24 16:2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與教育智庫研究團隊今日舉行「新台風、新雙語」記者會,會中指出,本土語言應被視為國家重要戰略資產,儘速落實國家語言法的精神,擴張國家語言雙語甚至多語環境,除可植基本土文化作為擴張國際競爭軟實力的工具,也因為熟練的雙語使用可增加認知彈性、延緩失智,進而減輕長照沉重的財政壓力。

華語在臺灣是最強勢的語言,但本土語言面臨存亡關頭,以年輕族群最為明顯。以台語為例,目前25歲以下能流利使用台語者已低於50%。根據中研院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結果,三四十歲的中年族群,在家裡最常使用的語言以華語居多,遠超越其他本土語言。現在若不積極扭轉趨勢,臺灣步上華語單語化的未來將難以逆轉。

研究顯示,雙語人的執行、決策與解決衝突的能力,遠優於單語人;相關研究甚至指出,雙語人被診斷為失智症的年紀要比單語人晚4.3年,癥狀發生的啟始時間晚5.1年。如果沒有積極的推動有效的措施,臺灣勢必朝向華語單語社會發展,而這背後正是國人腦力流失的危機;透過本土語言復振,維持臺灣常態的雙語社會,將可減緩人口老化速度、削減失智對長照的額外支出,讓臺灣未來龐大的長照支出,得以推遲並顯著減輕。而要阻止臺灣步上單語社會的滑坡,時效最快、成本較低的方法,絕對是積極推廣本土語言在社會各階層與各層面的普遍使用,而不是推動與國人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的外語。

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中英雙語」,但觀諸大多數國民在教育階段,即使經過每週數小時,十數年的英語課訓練,英語的應用能力仍然有限,畢竟英語並非臺灣生活中的語言。與其如此,不如轉向「新雙語」政策:發展臺灣本土語言,尤其是曾經做為跨族群共通語的台語,更是打造臺灣成為雙語社會的利器。前述做法不僅時效可期,且成本還相對低廉,而「雙語社會」儘速實現,不僅有助於銀髮族的健康,也有助於英語學習的成效,畢竟早有研究指出,掌握兩種語言的人,學習第三種語言更為容易。

臺師大臺文系及教育智庫研究團隊建議,應將本土語言、英語、華語納入整體語言規劃,並儘速設立本土語言專責研究發展機構,且積極輸出台語文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推動各學校從事本土語言沉浸式教學,鼓勵各級學校在不同科目使用台語做為教學語言,落實文化部與行政院會會報中基於〈國家語言發展法〉推動托育及教育各階段使用國家語言的精神,以及國發會推動雙語國家時「兼顧雙語政策及母語文化發展」的政策理念,實際做法包括給予幼兒園園長、各層級學校校長及教師具誘因的教學實踐經費及個人獎勵,同時給予參與學生學費補助及升學獎勵。甚至在行政體系也應積極創造誘因,例如:給予通過台語檢定特定級數之各級學生升學上的優待與獎勵;對於通過不同級別本土語言檢定的公務員、警消、專技人員等,給予不同級別的晉薪、加給與敘獎,以提昇本土語言作為生活與專業語言的使用動機,以促使日趨單語化的臺灣轉而走向「新雙語」、「多語」的健康環境;並期未來能以「新台風」作為臺灣軟實力持續擴大向國際輸出的可能。

The post 「新台風、新雙語」復振本土語言、創造文化產值、減輕長照負擔 first appeared on 引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