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映萱、程子奕、呂怡潔、胡照鑫、李盛雯/新竹報導
「順我者生,逆我者亡」,這段話相信是台灣許多四、五年級生的美好回憶!想起那段全台為之瘋狂的布袋戲全盛年代,家家戶戶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開演,甚至達到萬人空巷的盛況。不過隨著大眾娛樂重心轉移,傳統布袋戲慢慢式微,觀眾流失加上缺乏有心人傳承,讓操偶師的寶貴技藝逐漸失傳。不願本土文化寶貴資產繼續流失的「雲林掌藝」,決定加入今年聯發科技舉辦的「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希望透過科技紀錄與轉化,保留台灣寶貴的傳統文化結晶。
雲林是台灣傳統布袋戲的孕育之鄉,從早期隨漢人來台的南北管流派,到一代著名的劇團「五洲園」皆以雲林為重鎮,因影視娛樂快速發展,以及電子花車、野台電影在廟會文化競爭,傳統布袋戲觀眾大量流失。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程的黃登揚老師帶領不同領域學生創建「雲林掌藝」,期望透過升級布袋戲的傳承方式,進而喚醒民眾對布袋戲時代的熱情,讓傳統布袋戲的藝術與文化價值得以延續,重振雲林的地方價值。
團隊剛開始到雲林在地掌中戲大師許家誠家中拜訪時,才一登門,師傅的小孩就拿著一尊戲偶前來迎接,那戲偶已有小孩的一半身高,看起來十分逗趣。隨後師傅也向他們一一介紹戲偶「生旦淨末丑雜」的基本分辨、服裝細節以及形象特色,讓他們對於布袋戲的基本知識有更多的了解。
▲團隊探訪掌中戲大師許家誠時,師傅的孩子不但拿著一尊戲偶迎接,操偶時相當有模有樣,十分可愛。
團隊指出,傳統布袋戲有兩大重要元素,分別為「操偶」以及「口白」。與影視布袋戲最大的差異為前者注重現場口白及藝師、樂師的臨場反應,後者則注重聲光效果、戲偶細微動作與劇情。傳統布袋戲最難的部分便在操偶師的「手藝」以及一位主演負責所有角色的口白,由於這項技藝逐漸失傳中,雲林掌藝特別設計一套紀錄與輔助的教學軟體,讓初學者可以體驗操偶樂趣,還能保存藝師珍貴的手技。
團隊的互動程式中具有「掌上功名」、「五音俱全」2大功能,分別進行基礎操偶訓練及基礎唱腔訓練。「掌上功名」透過VR手套,記錄使用者手指關節運動過程,同時與師傅的手勢進行比對,最後利用挑戰的方式給予評分,讓民眾用遊戲一步步學習布袋戲常用的操偶技法。「五音俱全」則是利用AI分析聲紋,並給予回饋,慢慢訓練使用者唱腔,達到一人分飾多角的能力。
另外,雲林掌藝也正在開發「隨畫隨衣」以及「掌偶戲聲」等功能。「隨畫隨衣」將讓學習者挑選角色並勾勒數筆偶衣圖案後,由人工智慧影像處理技術GauGAN進行訓練比對,透過偶衣繪畫的互動,讓學習者可以知道每個角色的衣服樣式。而「掌偶戲聲」則是整合五音俱全與掌上功名,讓學習者選擇段子開始練習表演,同時進行操偶與口白,體驗布袋戲偶師正式演出的過程。
雲林掌藝表示,待「隨畫隨衣」、「掌偶戲聲」開發成功後,上述4大功能將進行整合,提供使用者「掌。藝」數位學習平台。團隊指出,「掌。藝」是個透過硬體層、元件層、應用層,三層架構所打造而成的一套具備人工智慧、物聯網、嵌入式系統的智慧學習系統,讓民眾能自行學習各項布袋戲的技術與知識。
目前團隊的預期工作排程分為兩部分,正在著手觀察、構想、設計與評估等工作。藉由成員親身接觸學習布袋戲、蒐集回饋以及各項內容發想、設計、修改,並分析系統軟硬需求,預先評估實際運作可能發生的問題並加以改善。後半段部分則是開發實作測試,除了結合與實踐各項技術,同時進行應用維護及修正,待研究完成後,雲林掌藝會將推廣這套系統至相關學校。
教育要從基層紮根,團隊的首要推動目標為雲林地區的中小學,盼讓在地人有更多機會去接觸曾在故鄉發揚光大的文化藝術,期待民眾走進時光隧道、踏進傳統布袋戲世界時,能帶動年輕一代了解傳統地方文化,為雲林布袋戲文化復甦注入新動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