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結構變改變,台灣將邁入超齡化社會之際,慈濟基金會配合長期照護國家政策,依據實證護理及臨床指引為基礎,以居家長照機構臨床經驗為基石,依循台灣當前居家及長照機構困難癒合傷口照護需求,提供不同傷口照護決策及相關照護方式之臨床實作課程。
11月13日課程上午以專業課程為主,講師群包含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慈濟長照推展中心廖珮琳副主任、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羅淑芬副教授,下午以工作坊進行困難癒合傷口照護決策演練、分組實務操作。透過理念與實作課程並行,冀望降低居家及長照機構專業傷口照護的困境,促進傷口縮合降低醫療耗費,造福有需求之民眾。
蔡淑鳳司長主講「居家護理所現在與未來」,以「居家照護需求」、「護理人力投資」兩面向說明。
〈居家照護需求〉─「長照」是照顧老人?
「居家照護需求」可從「人口改變」了解需求,人口危機2050年將低於2千萬人。少子化與老化不成比例,如今出生率與死亡率已打平,未來可能死亡率會大於出生率。
蔡淑鳳指出,家中有長期照護需求的人,家屬會面臨包含老老照顧、請假壓力、體力負荷、不會照顧、經濟重擔、為愛離職等困難,尤其在經濟部份,會對社會造成影響。蔡淑鳳以德國、美國為例:64%美國人因醫療費用而減少就醫、46%醫院照護可以移到病人家中處置,不只包含是否方便的問題,也牽涉是否必要醫院治療與成本,而德國與美國的居家照顧費用占GDP十倍以上。
「長照」是照顧老人? 蔡淑鳳說:0歲95歲,只要有傷口不容易照顧,都是長期照護對象,對這些人而言,病床從醫院轉為住家的床。
提到科技,蔡淑鳳表示,近年全球居家照護成長10%,科技讓居家照護成長10%,檢查、治療、送藥可在家舒適的床進行,同時減少醫療疏失,在家可享有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免於來回醫院的舟車奔波,在家也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享受在家的自由,身心靈健康能讓病人恢復更快。
〈護理人力投資〉─護理人力是社會的重要資本
蔡淑鳳指出,台灣目前有40%拿到護理執照,卻沒有在做照護工作,他們之所以無法在醫院工作,可能是這些有護理執照的人有90%是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功能也是一個照護者,需要更彈性,醫院是一個高度管理單位,當這些有護理執照的人無法配合排班,但想做照護工作,居家護理所能提供更多元的工作機會。
蔡淑鳳說:護理照顧從人出發,把家裡當成單位,社區為導向,符合文化敏感,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生命歷程之連續性健康照護體系。護理是顛覆刻板中的護理價值、挑戰傳統中的護理慣性、保有專業中的護理原味。
家庭專科護理師能補偏鄉或部分科別醫師不足的現況,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也邀請黃曼麗博士(美國舊金山史丹佛醫院專科護理師)前來,黃曼麗博士與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慈濟大學護理學系進行座談,盼透過國外經驗,加強護理師角色的發展。
蔡淑鳳介紹黃曼麗博士捨棄美國高薪,因為看到台灣照護缺口,自願向美國申請留職停薪,自費自假回到台灣協助制度面的診斷。蔡淑鳳以南丁格爾的理念,以及「Nursing is more than just a nurse if that’s possible.(護理不只是護士)」敘述所有護理工作者的理念,就像慈濟的慈悲喜捨。
蔡淑鳳表示,投資居家護理包含居家護理設立輔導、實證應用、轉銜培育、OSCE評鑑、行動資訊、獎勵補助、培訓基地。居家護理評鑑指引政策方向,分為培育、合作、目的。
培育:提升居家護理人員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獨立照護服務人力、培育評鑑人才及種子師資;合作:建立衛服部、衛生局及機構網絡關係,評量居家護理機構效能、建構居家護理人才智庫;目的:提升照護服務品質與個案安全、提供民眾居護機構選擇等。
蔡淑鳳最後勉勵大家:提升護理執業率、增加健康覆蓋率,讓社會安全網的傘可以更覆蓋到需要被看見的角落。看見自己的靈魂與價值,提升的健康照護是有溫度、有效的。
(撰文:陳誼謙/攝影:陳誼謙、陳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