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分析資料,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者位居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而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喝酒是除了肝炎病毒外造成肝臟損傷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為了讓後半段的人生不再黑白,顧肝也要保健康,避免喝酒會是最好的選擇!
成人飲酒率小幅下降,但仍有約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 青少年飲酒率不降反升
根據國民健康署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我國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推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過去一個月暴飲率則維持為5%左右,推估約有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單次喝酒超過60克);另青少年部分,曾經飲酒率則由98年25.7%略升至106年27.7%,推估約41.5萬青少年曾接觸酒精飲料,顯示出對於青少年的酒害衛教宣導仍需要加強教育及防制。
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除了會造成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之外,還會造成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此時如能戒酒,因肝臟具有再生能力,若能及早戒酒,除可以恢復正常功能,還可降低惡化的風險。但如果繼續喝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便會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此外,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持續喝酒,酒精的加乘效應會導致肝炎病毒帶原者更容易發展為慢性病毒性肝炎,且會加速肝癌的發生,並提高其致死率。
喝酒臉紅是「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警訊!會提高罹癌、失智風險
喝酒容易臉紅也是肝臟解毒功能不全的表現,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
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此外,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又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並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失智症的機率。
WHO:飲酒沒有安全量!顧肝要從年輕開始,家長應多提醒孩子小心飲酒危害
根據瑞典一項整合性分析研究顯示,針對一群18至19歲青年,追蹤其飲酒量及晚年罹患肝病情形,發現每日飲酒量超過30公克的人晚年罹患嚴重肝病的風險達5-11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家長,青少年仍在發育期,為了孩子的健康及安全,應透過身教及言教提醒孩子飲酒危害,並避免受到同儕影響接觸酒精飲料。
把健康及安全放在第一位!尊重個人健康自主權,扭轉勸酒文化
除了個人避免喝酒之外,國民健康署也呼籲企業老闆,在各式應酬聚餐的場合不要再有勸酒的行為,應把員工及客戶的健康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公克純酒精),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公克純酒精),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61/8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