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代冒起了「分享」,可惜分享前分享後,更多是希望擺脫上一輩教養的影子。在不清楚小孩的心智發展,以及何時適合要求小孩分享,這詞演變成大人解決孩子間紛爭的快速鍵,或是飆罵孩子的代用語。
先理解小孩的心智發展
1.延遲享樂
也稱作延遲滿足,小朋友天生抵不住眼前的獎賞和玩樂,要他玩具不肯借、擔心小孩太小氣?專家教孩子熱衷「分享」的辦法就是把玩具 share 出來,等一下再玩,但其實孩子很難做到這點。而 EQ 越高的小孩,越早顯示出他們能夠忍耐、晚一點再玩。另外,年紀越大,亦越能延遲享樂。
2.自我中心主義
這不是貶義,指的是兒童沒有能力以旁人的角度看世界,物理上,心理上都是如此。例如孩子在玩捉迷藏時,用枕頭掩住雙眼,以為自己看不到其他人,別人理所當然看不到自己。
綜合以上兩點,請家長諒解你的孩子未必忍受將玩具讓出,或晚一點再玩,以及他們沒有能力明白別人有所缺乏/渴望/急切。
要不要勸說孩子分享要看「情況」
如果期望兒女學會,而且樂意分享,家長需要衡量當下情形,並只在合適的情況下,才要求小孩分享。以下用小寶做主角,解說三類情況:
1.將一件物品分享出去後,無損小寶享用該物品的程度。例如,一張沙發,小寶與朋友分享座位後,他仍能夠坐在沙發上,沒有減低他享受程度。
2.將一件物品分享出去後,會減少小寶享用該物品的程度,但算不上有大影響。例如,一罐餅乾,小寶和朋友分享後,雖然他擁有的餅乾數量會減少,但他仍可以享用。
3.將一件物品分享出去後,會讓小寶無法享用該物品。例如,媽媽要小寶讓出滑板車,小寶讓了出去,他就不能玩了。
以上第一、第二類屬於合適的情況,第三類則不。在第三類情況下,小寶自然會將他不能玩樂的失落或者負面情緒,與「分享」連結,幾次之後,無論什麼情況,小寶只要聽到「分享」,就會覺得負面,因而抗拒。
不得不提,如果該物件對小朋友來說特別珍貴,例如生日禮物,或者一個星期只有一次機會吃的巧克力,這些也不是合適的情況。
原來在不合適的情況下要求孩子分享,會調教小朋友聽到「分享」就變得不情不願。看來家長要留意自己脫口講出「分享」時的心態,究竟是不是只想要小孩停止爭吵?語氣與嘴臉跟責罵他們無異?
另外,如果希望更上一層樓,讓孩子學懂樂意分享,家長首先需要分析當下情況,再決定是不是要在小朋友爭執時,立刻要你的兒女讓出玩具,還是有更好的解決辨法?例如以團體遊戲取代滑板車這類單獨使用的玩具;日後抓準合適的情況,教導他們分享。當了解小孩的心智發展,以及何時適合要求他們分享後,你就會發現,教養不必扯高嗓門,教養可以像栽花,我們澆水,我們付出心機,然後靜心地等待子成長。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
*撰文 / Natalie Yim,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親子」。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