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史前館「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述說臺灣公民社會的一堂考古課

中央社/ 2020.10.15 14:33

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史前館「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述說臺灣公民社會的一堂考古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01015 14:32:39)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今(15)日於卑南遺址公園推出「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簡稱「卑南四十特展」),以紀念當年引起各界關注的卑南遺址搶救考古事件。展覽鎖定該事件初期最兵荒馬亂的1980至1982年,透過文獻檔案資料等回顧卑南遺址帶給臺灣公民社會的一堂課。展覽於臺灣文化日前夕開展,以不同面向回應與深化所謂的「臺灣文化」。

1980年7月1日南迴鐵路盛大開工,臺東車站(時稱卑南站,後改稱臺東新站)興建工程卻在前一天的整地與取土作業,意外鏟出石板、骨骸與遺物。由於臺東在地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加上媒體效益與學術關注,卑南遺址得以在工程執行率、非法盜掘、預算延宕等多重壓力下,啟動臺灣首次的搶救考古。策展人黃郁倫研究助理表示,十年前史前館也以特展方式紀念卅週年,主要強調卑南遺址的各種傳奇與「之最」,然而此次「卑南四十特展」鎖定當年卑南遺址何作為樞紐,使媒體、市民、商人、學術、政府等不同利益關係者匯聚一堂,欲透過文獻檔案資料、新聞攝影報導,片段還原當時遺址上流動的身影與捲動的利害關係。

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第一單元展出珍貴報紙及新聞畫面,向當時臺東的地方記者致敬。卑南遺址能成為臺灣搶救考古的開端,年輕地方記者功不可沒,當年遺址上的最新動態透過媒體定期傳送到大眾面前,才得以形成社會輿論及各界關注。第二單元的兩份官方簡報,見證臺東縣政府與臺大人類學系(時稱考古人類學系)在關鍵時刻為保留卑南遺址所付出的努力與策略。透過文件、文獻、攝影等可以看出當時遺址上匯聚的人物身影與對事件的敘述,包括臨危受命的考古隊、絡繹不絕的參觀民眾、意圖牟利的盜掘者、關懷考古的在地公務人員與民間人士等。事實上早在卑南遺址事件之前,臺東因特殊的地緣條件,在地已經萌芽對考古與文資保存的公民意識,因此第三單元脫離1980年,將史前館籌建之提案脈絡向前追溯,也將卑南遺址搶救考古更往前回溯至二戰末期。

王長華館長表示,「卑南四十特展」受到許多人的協助才得以完成,包括當年的記者陳嘉信、民眾鍾光華,考古隊員學生王強、屈慧麗、葉美珍、韓旭東,已故縣府課長吳敦善的子女吳漢成、吳小純等。今年適逢史前館啟動康樂本館建築再造工程及常設展廳更新計畫,「卑南四十特展」可說是前瞻未來的同時,回望史前館最原初的根基,以及與在地和市民之間的關係。展覽展期自2020年10月15日起至明年2月28日止,展覽地點位於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內,歡迎民眾購票參觀。(展覽網頁 http://tinyurl.com/pn40th)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80944.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