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因 4 年無出現新的小兒麻痹病例,宣佈非洲已絕跡這項大型傳播病毒。而台灣曾在 1982 年爆發過小兒麻痺症的大流行,在推動接種口服沙賓疫苗後,隔年後台灣就不曾再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野生株,經過 10 多年的努力,台灣才在 2000 年終於根除小兒麻痺病毒。
不會再新增病例,卻留下了小兒麻痺後症候群
小兒麻痺症是由小兒麻痺病毒(又稱脊髓灰質炎病毒)所引起的,而且人類是此種病毒的唯一宿主,通常會透過糞口及飛沫造成感染,主要好發於 5 歲以下的兒童。
在 1970 年時期的台灣,平均每年會有兩、三千的孩童因為感染小兒麻痹病毒,進而造成肢體殘障的情形。而這樣的情形,則是在民國 53 年,政府開始免費提供小兒麻痺症疫苗後才獲得控制。而目前幼兒所接受的常規疫苗,小兒麻痹已併在五合一疫苗之中,讓孩童免受感染的風險。
雖然不會再有新病例的產生,但過去受過感染的病人,卻留下了行走障礙的後遺症,需要靠拐杖或是助行器才能活動。
後來也在這些病人們身上也發現,明明在適當的復健,以及拐杖的輔助下,可達到日常生活的自理,但隨著年紀漸增,卻出現體力下降,身體越來越容易感到疲倦,甚至再度出現肌肉疼痛及萎縮等情形,醫學上將其稱為「小兒麻痺後症候群」。
因為小兒麻痺病毒破壞了肌肉組織,以及侵犯了中樞神經運動神經元所致。受到這個症候群影響的肌肉,通常只有四肢和背部的肌肉群,對於其他肌肉是不太會有影響的,故針對小兒麻痺後症候群,幾乎都採取預防肌肉繼續受到損害,所以重點會擺在病人生活型態的調整及運動觀念的改變,以避免肌肉因為過度使用,造成更大的負擔。
幹細胞的「再生」有望改善
有網友提問「幹細胞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那對於小兒麻痹病人的肌肉萎縮也有幫助嗎?」,於是《Heho Topics》特地訪問了健眾細胞生醫執行長張薏雯博士。
因為小兒麻痹是因為病毒入侵了運動神經元,後面就導致肌肉會產生萎縮的情形,針對這 2 個層面的問題,張薏雯博士表示因為人體的所有組織,都是從幹細胞分化而來的,連同肌肉和神經組織都是,所以要運用幹細胞來改善小兒麻痺後症候群是可以被期待的!
在現在大宗的臨床試驗案中,運用最廣的是一種幹細胞是「間充質幹細胞」,因為具備了分化能力,所以可以被長成肌肉或是神經,再去植入到受損的區域,達到修復的作用。另外,當間充質幹細胞植入人體後,會釋出一種「旁分泌效果」,有助保護神經元細胞,避免它繼續衰退下去,進而達到改善小兒麻痺症所帶來的肌肉萎縮和無力的問題。
哪裡壞掉,就長出新的來使用
張薏雯博士也表示「雖說可運用幹細胞的修復、取代、再生,讓受損的部位再長回來,但要長回神經細胞確實很有難度」。
因為神經元細胞並不是由單一種細胞長成的,至少要 3 種以上的細胞才能構成,這過程之中也存有特殊的機轉。是有研究團隊在體外成功分化出神經元細胞,但還需要透過大型的動物及人體實驗,才能證明「長出新神經」是有可能的!
而現階段的幹細胞再生技術,因發現肌肉的構造較為單純,於是科學家運用間充質幹細胞長成的「肌肉層片」,再植入到肌肉壞死或是萎縮的地方,確實可以達到再生、修復的作用,這樣的技術在人體實驗上也獲得了證實。
透過張薏雯博士的解說,除了再次認識到「幹細胞」修復人體的神奇之處外,在科學家不斷努力的研發下,未來將可以看見因小兒麻痹病毒造成肌肉萎縮所造成的行動不便,有望獲得大幅的改善!
想看更多幹細胞修復人體的秘密,請看⬇️
資料來源:
衛福部疾管署
文、影 / 彭幸茹 圖 / 巫俊郡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