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近年發生數起精神疾病患者傷人事件,加深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和恐懼,也顯現出精神衛生在資源和醫護人員人力上都有不足的現象。市議員呂維胤29日建議市府增加精神科床位、醫護和公衛社工人力,增加社區心理諮詢駐點和精神復健中心,並從教育著手來改善精神疾病患者汙名化狀況,降低憾事發生率。
呂維胤表示,近年社會爭議事件不斷,在判決上也常引發民眾不同意見的紛爭,又《精神衛生法》第41條中:「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其保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前往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之規定門檻過高,在執行上常需等到患者有傷人或自傷的情況下才能實施,難以達到防範效果,法條內容應重新檢視。
呂維胤指出,據統計,台南市社區精神追蹤關懷個案數為10,043人,但精神科床位卻僅2,044床;衛生所公衛護理師235位,心理衛生社工更僅有18位,每個人平均個案量都在2、30件以上,在床位和人力上都嚴重不足。精神疾病患者需長時間的關懷訪視才能有效的康復和控制,然衛生單位的關懷人力卻嚴重不足,恐難以有效追蹤個案,市府應增加精神床位和專業精神衛生人力。
呂維胤表示,精神疾病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在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和精神復健的協助下才能更有效的治療,藉由教導個案因應技巧,以及提供支持性環境來強化個案的能力;然而本市的社區復健中心目前僅15個據點,數量恐難以消化需求人數,要求市府應提供足夠的資源並建立分級機動管理社會安全網,方能長期持續的追蹤和關照精神患者。
呂維胤說,根據衛福部統計,有高達37%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社會汙名化而不敢就醫,甚至有4成多的患者不敢告訴他人有相關疾病。建議教育局和市府應從教育著手扎根,從小教育民眾,培養民眾病識感,改善精神疾病汙名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