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台北文學年金得獎創作出版

民生@報/ 2020.05.04 12:37

【文/陳小凌】近年,繭居族與啃老族等社會現象愈益引發討論,第20屆「台北文學年金」得獎作品《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即將在五月上市。他是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他十多年來倚賴家人供養,像一尊佛那樣。作者直言:他是我弟弟,父母唯一的兒子;書寫,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媽媽。決審評審稱讚「以樸實的文字深化了家庭書寫的題材」,且作者不失敘事策略的組構方式,「同時深化作品的文學價值」。不只是長篇紀實散文,更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立體書封。遠流出版社提供。

 

目前一邊教學一邊寫作的廖瞇,出版過詩集,在開始寫《滌》之前,沒有寫長篇的經驗。她說,滌是小她三歲的弟弟,但叫他弟弟,她覺得很怪,聽起來好小,「他一點都不小,他已經三十七歲了。」只是現在的他幾乎不跟人說話,連住在一起的爸媽都不說話了。「說話僅限基本的對話,有時候他連對話都懶,覺得沒有意義。」

 

廖瞇說,滌是一個頭好腳好手好的人,畢了業不工作,在家給人養十幾年。白日幾乎足不出戶,夜間才會出門。站在商品貨架前將產品由左至右順序記起來,或是把成分表背起來,遇到人就要後退,聞到樓下飄上來的菸味就大吼,不曉得哪一層樓傳來的拉椅子聲音他也大叫。「在旁人眼中,滌真的很怪異。」包括他的同學就無法理解當年的榜首為什麼現在沒有工作。而她之所以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一方面只是一個發音,另一方面是弟弟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廖瞇表示,從開始寫《滌》,到《滌》完成,花了近一年。但她說自己是自討苦吃。光是去碰就是一種苦,去對話更是苦。但她自問,這些苦處理完了嗎?當然沒有。但是至少這一年跟滌所說的話,比從前十年還多上許多,而她也重新去看待她與家人的關係。廖瞇就說,這段過程中她一邊自討苦吃,一邊又因為發現了從前不了解的味道,而感到驚喜,像是進到一個新的世界。「原來還有那一層味道啊,那不只是苦而已。」

 

至於和家人的關係,她用洞穴來形容,「那洞穴的深度令人呼吸困難、也令人想要放棄。」廖瞇說,一年來她與母親的對話,一度難過到想要算了。但從洞裡出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回想與母親在洞裡所說的話及母親的感覺。當她將重心放在母親身上之後,她似乎能理解雙方的想法,且豁然開朗該如何看待這段與家人的關係。「現在回頭看,我很高興我自討苦吃。」

 

書中不僅深入探觸被視為「不正常的人」的內在心理,同時剖視其家人遭遇的困境。作者並透過自學,以及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建議,持續與家人進行一場場對話,試著慢慢靠近,相互感受,彼此理解,自我療癒。究竟,每個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那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還是,他面前的選擇太少?而有沒有可能,自己也會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有沒有可能,一切會「好」起來?

 

在文學年金評審會議上,決審委員就一致認為,《滌》是一部情感真摯的作品。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深化了家庭書寫的題材,藉由描述一位無法進入社會的弟弟,勾連出三位家庭成員之間的生命傷痛。作者的書寫技巧,已然實現療癒書寫的企圖,也深化作品的文學價值。

 

此外,多位作家也不約而同的推薦本書在家庭書寫上的艱難及其象徵的意義。盧郁佳就舉例,作家瓊瑤婚後寫了小說《窗外》真人真事驚動社會,爸媽震怒、出版社老闆平鑫濤目睹她回娘家時立在巷內大門外,遲遲不敢按門鈴,孤寂可憐的大衣身影,你會明白這件事有多難。「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

 

蔡素芬則表示,廖瞇很有勇氣,作品中這種對話的建立,具有試圖黏合家人感情的作用,也是自我療癒。「她所對談的這個家人關係,雖以疏離社會的滌為中心,也是家人相處有困境的眾多家庭的縮影。」劉梓潔則說,書寫家人的難度,大概僅次於親口對他們說出我愛你。不管出生在哪個家庭,我們先被教育成「正常的人」,再被期待成為「有用的人」。而她說《滌》這部作品,看似亳不用力,卻十足有用又有力。「絕對是有用的書寫」。

 

新書分享會5月30日下午2點作家盧郁佳X廖瞇_紀州庵文學森林 (5月5日起開始報名https://reurl.cc/D9dn5O) 6月10日晚間8點作家廖瞇_誠品信義夜講堂(自由入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