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媽媽去遠方旅行…兒科醫師:面對親人驟逝引導孩子在最後時光把愛說完

Heho健康網/朱靜涵 2020.04.20 18:00

劉真病逝,據悉辛龍不敢讓女兒面對生死,僅用「媽媽去很遠地方旅遊」帶過。

我想起曾經在某個凌晨一點半的晚上,護理師通知正值班的我去看一個睡不著覺的小朋友。她是一個因爸爸燒炭自殺而跟著一氧化碳中毒、住進我們病房的小女生。她知道爸爸已經過世,整天都不講話、也沒有眼淚,晚上睜著眼睛完全睡不著覺。她還這麼小,只有七歲。如果大人都已經難以承受這無能為力的悲傷,幼嫩的靈魂又該如何避免傷害與斷裂?

一個幼小的孩子,該如何面對親人的驟逝?這其實是一個細緻脆弱、容易留下終生心靈傷口的大命題,需要非常專業的人協助與介入。如果在醫院,我們可以照會專業的社工與身心科醫師,協助處理。然而,在大人都還來不及處理好自己血流成河的悲傷時,該如何好好告訴孩子?

用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旅遊帶過,孩子會留下滿滿疑惑與後遺症,當身旁又有其他人去旅遊時,可能造成分離焦慮症。所以至親過世,父母應該馬上讓孩子明確知道這件事,而不是讓孩子從其他人口中不小心得知。告知時最好在家裡,是最熟悉溫暖的環境,孩子必須感到滿滿的安全感。大人要用正常和緩的口氣、用孩子的年紀可以理解的方式、要誠實而真切,而不是委婉、閃避、羞赧、奇怪、避諱。死亡並不是奇異的事情,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是我們愛裡的一部分。它並不奇怪、也不羞於見人,它是正常的,所以講述時,也要用正常的語氣。大人處理分離與死亡的態度,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想法。他們從出生,就開始模仿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孩子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的事事面面、每一個小片段。

不要以為小孩還不懂事,其實成長過程中每一項回憶與經歷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個性、對挫折悲傷的處理機制。我們一生都在學會與過去的傷口和解。在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彷若也在與他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所養成的歷歷個性,不斷磨合。甚至有人說,婚姻其實就是一個互相治癒彼此身心疾病的過程。

花兒會開也會枯萎、太極有黑色也有白色。雖然深處黑暗,但有一天也會流轉到白色。如果孩子有罪惡感,要清楚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事,否則愧疚感會黏帶他的整個人生。不管時間之流來到何時,孩子再次詢問時,都該給他相同的答案,前後不一致的解釋會讓孩子恐慌。悲傷的抒發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大人要協助孩子把這些悲傷漸漸釋放出來,以兒童的方式,繪畫、說故事、歌唱、寫作……都可以。時間需要很多,但要有耐心。

可以一起懷念並重新體驗與媽媽的回憶,一起想念媽媽。不求一生能與愛人相伴多久,這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一瞬間就等於永恆。因為我們腦裡面所有的回憶,只要還沒忘記,就是永恆的。死亡與悲傷,都是我們愛裡的一部分。我們如果不再愛人,當然可以過一個永遠不會悲傷的人生,但這不會是我們想要的。雖然失去與死亡下一刻隨時都有可能會降臨,我們依舊繼續選擇勇敢地相愛;在,此時此刻。

文/亮亮(筆名) 兒科醫師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搞不定你家的孩子嗎?9大氣質來解答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心理師教5招預防「收假症候群」

孩子也會產生「疫情焦慮」!常尿床、生氣?WHO 5 項建議緩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