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低出生體重兒 恐影響身高發育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 2019.12.26 10:10

出生體重不足2500公克的嬰兒被稱為「低出生體重兒」,醫師提醒,這類孩童即使不是早產兒,也要定期追蹤生長情形。依照經驗與統計,低出生體重兒2歲以前,約有10%孩童的生長發育追不上正常值;若到了4歲,生長曲線仍明顯落後,建議應進一步就醫檢查。

新聞圖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代謝內分泌暨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蘇本華表示,臨床上出生週數愈小、體重愈輕的早產兒,往往比足月出生的寶寶面臨較多的健康問題;但有些足月出生的寶寶,出生體重仍不足2500公克,尤其是頭圍、體重、身長都偏小,這類的孩子為「低出生體重兒」,可能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與健康狀態。

導致低出生體重兒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四個面向:一是母親本身的因素,比如有心血管的問題、吸菸、缺鐵性貧血、子宮肌瘤,或感染皰疹、弓漿蟲、德國麻疹等;二是胎兒本身有遺傳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或是多胞胎也容易發生;三是母親胎盤功能不好;四是高齡產婦或父母身材矮小。

蘇本華指出,生長激素是孩童身高發育的重要因素,但臨床上發現,60%低出生體重兒,24小時分泌生長激素的量比正常出生體重的孩童低,另有25%進行激發生長激素檢測時,數值也偏低。她表示,絕大多數低出生體重兒未必完全缺乏生長激素,但當生長激素分泌的量明顯偏低時,即可能不如同儕正常生長發育的速度。

(左四)早產兒基金會賴惠珍執行長,(右四)蘇本華教授,(右二)醫研組游麗華組長,(右一)早產兒社區健康中心謝麗芳護理師

(左四)早產兒基金會賴惠珍執行長,(右四)蘇本華教授,(右二)醫研組游麗華組長,(右一)早產兒社區健康中心謝麗芳護理師

「低出生體重為可能導致生長遲緩的因素之一,家長應持續追蹤孩童的生長情形。」蘇本華建議1歲前每3個月追蹤1次,1歲後每6個月追蹤1次,因統計發現到2歲,至少10%孩童生長速度是追不上的,臨床上仍會持續追蹤到4歲,若身高低於生長曲線的第三百分位以下,且評估恐怕長不到預期該有的身高,這時會建議更進一步檢查,如有需要再接受適當的治療。

此外,蘇本華表示,許多低出生體重兒的父母認為孩子出生體重比其他同齡孩子輕,就要在生長期間把體重趕快補回來,以免影響生長發育。但她提醒:父母要避免讓孩童攝取過多高油脂食物,若孩童出現肥胖的問題,不僅無助生長發育、還可能衍生性早熟而長不高,適得其反。

蘇本華補充,統計顯示,低出生體重兒未來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因此呼籲,家有低出生體重兒,首重就是與醫師配合,定期追蹤孩子的生長情形;若有明顯生長遲緩也能掌握黃金期進行治療,生活上應給予孩童均衡飲食,並鼓勵規律生活作息及適量的運動。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2/8058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